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文明交通臺灣可鏡鑒(海西時評)

2013年07月05日 08:46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福建交通廣播電臺組織4名主播和35名廣播聽友揚帆入島,開啟了“臺灣文明交通見聞之旅”。這真是個好主意。好在可以看看人家的交通禮儀發展到什麼程度,給我們一個鏡鑒。畢竟,交通文明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側面。

  在臺灣,交通文明尤其是公交禮儀讓人嘆服。臺灣“讓座文化”與博愛座緊密相連,無論在公交車還是捷運中,即使車廂中沒有老弱病殘孕人士,絕大部分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寧可站著,也不會去佔用這些座位;在臺北捷運車站內和車廂上,常常可以看到醒目的“手機通話禮儀”宣傳畫,用卡通形象宣傳建議乘客在車廂內使用手機時注意“輕聲細語、長話短説、簡訊傳送”。

  筆者曾經不止一次在臺北的捷運車廂內發現,不小心坐在博愛座後又經提醒站起來的,有來自大陸的遊客。相比臺灣,幾十年間大陸經濟發展很快,都市化進程加速,甚至只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一個世紀的汽車發展歷程。但不可否認,與之配套的社會發展比如交通文明有滯後之嫌,乘坐公交不排隊、不讓座,機動車變線不打燈,司機開車過馬路不禮讓行人等,時有發生。之前北京一輛救護車3公里走了40分鐘,因讓路不及時導致病人死亡,更觸發了對文明交通禮儀的熱議與反思。

  儘管在城市道路設施等“基礎建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交通文明建設的起點上,我們要走的路依然很長。這方面臺灣可以給我們足夠的啟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臺灣的交通禮儀也是一步步培養起來的──有名流在臺北市忠孝東路的人行橫道上被撞傷之後,臺北市大力宣傳汽車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交警也嚴格取締違規,如今情況改善很多。以往像是機車騎士戴安全帽、汽車前座係安全帶的規定,也都在當局表達執法決心之後,讓民眾慢慢建立起了好習慣。

  説到底,不遵守公共交通規則,缺失交通道德的背後,是對生命的蔑視。借鑒臺灣“交通禮儀”的培養過程,其一是要形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氛圍;其二是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文明行車禮儀,引導有車一族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我為大家讓空間、大家為我行方便”的公德意識;同時,倡導交通禮儀進學校、進社區,從孩子時期開始、從日常生活關注,逐步養成“文明交通、禮儀出行”的公眾習慣。這些,也正是我們在努力去做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