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詩人鄭愁予:中國詩歌要關注生靈,不能只為了自己

2013年07月02日 10:4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著名詩人鄭愁予以一首《錯誤》蜚聲海內外。7月1日晚,年已八旬的詩人來到東海之濱的浙江溫嶺,登上詩臺,朗誦這首“年過花甲”的名詩,拉開了東海詩歌節的序幕。

  江南、蓮花、東風、柳絮、跫音……《錯誤》脫胎于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閨怨詩,輕巧清雋。鄭愁予的自我評價是,《錯誤》有場景、角色、過程、音樂性和戲劇性。“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真正動情的是有戲劇性。”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詩人原名鄭文韜,“愁予”筆名來自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他寫的雖然是新詩,根子裏仍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我從小就接受了大量中國古典詩歌的教育,不知道還有什麼比它們更能表達我的性情。”

  “我們文化的發展和西方的發展並不相同。”退休前執教耶魯大學的鄭愁予分析説,“西方詩歌有一派就説是為自己創作,但是中國詩歌創作要關注生靈,不能只為了自己。”

  “詩有一個精神層次,我稱它為性靈。性是天性,人是合群的動物,而詩是人群中聯絡情感的一種工具。靈(靈)的字義是巫師供奉禮器向上天祈禱,體現人和天交接的能量。”對於現代社會與詩歌的關係,鄭愁予認為,詩歌不會滅亡,愛詩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我們搞現代化把性靈泯滅了,詩本身的精神依靠也就沒有了”。

  “從《詩經》之前的時代到今天,中國詩歌不停變化形式,但並沒有失落性靈的精神層次,否則詩歌就會失去對人類的非物質力量的表達。”鄭愁予説。

  “有一天 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要記著 你們嘴裏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除了《錯誤》之外,詩人自己非常滿意的一部作品是《雨説》。這是他上世紀80年代首度重返大陸之後的作品,借此表達對中國美好未來祝福。

  2005年,這位鄭成功的後人落籍金門,擔任金門大學的講座教授,目前他還是中國海洋大學的駐校作家。從祖籍的渤海灣畔的寧河,到臺灣、紐約,再到金門,以及海大所在的青島,詩人説,自己始終沒有離開過海。“金門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希望它能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梁。”

  “學童開始讀詩時,古典詩是很好的選擇,因為他們的音樂感很敏銳。像唐詩的樂感已經完美得無法改了,孩子接納起來很容易。”鄭愁予建議説,而好的新詩同樣可以可以介紹給兒童,但是要選擇用韻,用明喻而不是暗喻或引喻,寫常見的有趣事物的新詩,這樣的新詩讓他們感到有趣味。(記者馮源)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