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學者: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機遇與挑戰並存

2013年06月27日 13:36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不滿行政部門未善盡溝通之責的臺灣“立法院”朝野黨團,火速協商決定在“立法院”實質審查,揚言不輕易讓協議生效。其實,此次服貿協議的簽署,以自由貿易角度看,臺彎雖有産業受到衝擊,但獲得更大利多。

  兩岸之間要維持“共榮雙贏”的局面並不容易,雙方須將人民利益放在最優先的地位,不宜只重視戰術面,更須觀照到戰略面。所謂“戰略考量”,其一是如馬英九所強調,這五年來兩岸和平互利的交流,為東亞與世界樹立了一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正面範例,此成果必須珍惜,也一定要延續;其二就臺灣而言,服貿協議是ECFA後續非常重要的經濟性協議,不但體現馬當局因應全球貿易變局、自由化的準備與決心,簽署後對臺灣與其他貿易夥伴洽簽雙邊與多邊經濟合作協議,均可發揮相當正面的作用。

  至於“戰術考量”則指服貿協議的內涵,外界固然可從不同角度各自解讀,有人以臺灣內需型服務業將遭受負面衝擊而反對,少數業者也基於自身利益加以附和,不過相關論述乍聽似乎有理,卻禁不起深入的理性思辨。

  由於市場開放首度擴及服務業,臺灣本地業者面臨直接競爭,為此感到焦慮不安自是難免。其實,貿易是雙向的,既然准許大陸業者來臺,也意味著臺灣業者可以跨海攻城略地;最後得失如何,完全取決於個別企業的佈局與競爭力。

  尤有進者,臺灣服務業就此面臨一波被迫快速升級的壓力,畢竟服務業是一個樣態相當多元的産業,激烈競爭的同時,意味著各種成功的可能。

  要言之,反對者最大的盲點,是未能從全球化來思考臺灣經濟的前景,只是一味想保護內需型産業,對出口型産業的需求完全略而不談。當前臺灣經濟很“悶”,主因是臺灣産品不夠全球化、競爭力不足,開放腳步不夠快。何況臺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若只想保護內需型産業,對臺灣這樣缺乏天然資源且內需市場甚小的經濟體,不僅出口産業會急速衰退,內需産業必然也會“短多長空”難以支撐。

  總之,儘管此次服貿協議的簽署,行政部門在産業影響評估及跨部門協調上,確有一些溝通不足之處,但若要把此次協商貼上“喪權辱臺”、“黑箱作業”的標簽,恐怕也是言過其實。至少,我們看到不少企業都在摩拳擦掌,籌謀登陸策略。畢竟馬當局所能打開的只是一扇機會之窗,最後能否成功,只能靠業者自己去創造與追求。(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 潘錫堂)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