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師生點評大陸高考作文題

2013年06月10日 08:5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高考後,大陸各省作文題悉數曝光,新華社駐臺記者邀請臺灣資深語文老師和大學生加入點評。北京卷的《愛迪生》、廣東卷的《捐助》獲得一致好評。

  臺灣資深語文教育專家林聖傑説,北京卷“愛迪生如何看待手機”的題目是一個很有趣、充滿科幻意味的假設性證明。“這個命題穿越時空想像,讓我不禁想起蘇軾在《永遇樂》詞中末尾所感嘆的‘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他説,手機可以打破空間距離,卻不能打破時間距離。這個題目卻探討過去人回到現在時空,這會否是未來科技實現的方向?

  廣東卷“以捐助為題作文”命題在慈善事業發達的臺灣也頗受關注。林聖傑説,這契合當下社會對慈善討論的熱點。臺灣慈善團體主張捐助要有“無所求”的精神,捐助者和被捐助者沒有“高低上下,施捨和被施捨”之分。大陸的慈善事業起步不久,對於慈善精神和施受雙方關係的討論,是非常有趣的選題。

  臺灣慈濟中學高三語文老師卓錦鈺説,“捐助”一題,讓他想起《孟子》裏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臺灣推崇“慈悲也要有智慧”,這個命題見微知著,非常耐人尋味。

  受訪的臺灣師生認為,江西卷的“學生有三怕:奧數、英文、周樹人”、四川卷的“過一個平衡的生活”很難寫。前者是因為臺灣不流行“奧數”,許多人甚至問:“那是什麼?”

  卓錦鈺表示,“平衡的生活”是一個關乎中國人“中庸理念”的“大哉問”,以學生的經歷很難寫深刻。同樣讓臺灣同學可能不知所云的是天津卷“以‘___而知之’為題,寫一篇文章”,沒有和現代生活的材料結合起來,題目留的空間太大,反而會變成很難入手。

  福建雖然與臺灣一水之隔,但根據顧城詩題材改編的作文命題卻也不受臺灣學生青睞。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呂羅苓説:“太難了,不夠生活化,不容易切入。”

  不過,這題目卻獲得了曾是作家的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龍應臺欣賞。“這個命題不錯啊,”她在受訪時説,“這首詩反映了顧城當時創作的心境。我們都希望得到更大的自由空間,但又好像變成了一個分子飄在空中,希望紮根土地。就好像學生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可一旦掙脫了束縛又會覺得害怕”。  (記者李寒芳 裴闖)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