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揭秘:西安事變,宋美齡曾哭著求宋慶齡幫忙

2013年05月29日 09:03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

  宋氏三姐妹:左起依次為宋美齡、宋靄齡、宋慶齡(資料圖)

  1936年12月,西安兵變蔣介石不抗日被扣,生死不明,一下震驚了南京政府和宋美齡。南京亂成了一鍋粥,謠言滿天飛。宋美齡在情急之中,想到二姐慶齡能幫助自己,直接挂通了電話,美齡是哭著求二姐幫忙,請求協助解危釋放蔣。因為姐妹間十年沒有來往了:當年慶齡曾説過,她寧願看到小妹去死,也不願小妹嫁給老蔣。就在小妹嫁給老蔣的當年,蔣就發動了“四一二”大屠殺,國共合作破裂,政治離間了姐妹親情。慶齡當面答應幫忙,只有一個條件:蔣要順應潮流抗日。美齡也當場做了保證。這表明瞭宋慶齡對民族命運的關切遠超過自身的恩怨,使小妹美齡大受感動。

  宋慶齡説辦即辦,她與中共及時進行了聯繫,説明瞭自己的意願。中共指定同國民黨高層接觸的代表潘漢年得到宋慶齡的通知後去了南京。(為安全起見,他在南京前邊的一個小站下車,以防邀請他去的人叛賣他,也防國民黨親日派襲擊,因為親日派要除掉蔣介石,作為擴大內戰的第一步。)據説,蔣夫人在南京接見潘漢年時懇求共産黨保證她丈夫的安全。

  西安兵變的和平解決,有力地促進了國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為抗日三姐妹摒棄政見重新走到了一起提供了契機。

  日本攻佔上海後,宋慶齡轉移到一個新的地點——香港去繼續她的工作。

  在轉移出去之前,她要擺脫日本特務的監視。她的寓所在法租界(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歸外國人管轄,在法理上是中立地帶),為了麻痹這些傢夥,在動身的那一天——1937年12月23日——她在家中安排了一種使人不可能産生任何疑竇的安詳景象。兩位外國女友到家裏來喝茶。她和貼身女傭李姐從後門登上雇來的出租汽車,然後開往公共租界的外灘碼頭,登上一艘挂外國旗的客輪。她用頭巾捂住半個臉龐(那天天氣很冷),一隻手挽住艾胡結實的臂膀,顯得十分輕鬆自如地一同走上跳板,沒有人來得及阻止和盤問。

  她選擇香港作為目的地是根據中共駐上海代表潘漢年轉達的中共中央的意見。他們抵達香港正好是耶誕節。在四年時間中,這裡成為宋慶齡開展持久的、多方面活動的基地。

  為什麼選擇香港而不是武漢(中國政府從南京撤退到這裡,以後又西撤到重慶)?這是因為香港屬華南戰區,便於訪問和來往,但又可不受國民黨的干涉或檢查。從這個還在英國人手裏的開放港口,不論在政治上或在交通上,她還能更方便地接觸到海外支援中國民族解放和進步的人士——他們中間有外國人,也有分佈世界各地的華僑,而在外國人和華僑中宋慶齡都有很高聲望。他們可以通過香港把他們捐贈的款項和實物,經由他們所信賴的宋慶齡的手分配出去。

  因此,除了短期去內地旅行外,她一直住在香港,直到1941年底日本人佔領香港為止。

  1940年3月報端出現“三姐妹(靄齡、慶齡、美齡)團聚”這一吸引人眼球的消息。

  她們最初被人發現在一起是在香港一家旅館裏。消息傳出後,人群聚集在這家旅館門口(不只是為了滿足對名人的好奇心,而是表達了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民族團結的熱望)。後來,她們在一次集會上先後進行講話,這次集會是為了成立宋美齡領導的全國性組織“傷兵之友社”香港分社。最異乎尋常的是,宋美齡公開讚揚宋慶齡通過保衛中國同盟和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當時這兩個組織均為國民黨所禁忌)為中國的戰爭災胞所做的工作。

  據《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報道:“在香港,保衛中國同盟被委託審計當地‘傷兵之友’運動的所有賬目。保盟除了積極從事這一工作外,還首次捐款500元港幣用於該運動的行政管理開支,用於救濟目的之款項則不計在內。”

  更加令人驚奇的是,這一期封面刊登了宋美齡為該《通訊》撰寫的專稿《“傷兵之友”運動》。此文引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驗教訓,詳細論述在這一次大戰之後中國的傷兵安置工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對當前戰場上的需要則一筆帶過。但引起人們注意的倒不在於文章的內容,而是文章發表的場合。保盟總算第一次得到了來自國民黨權力聖殿的默許。還有,要求保盟審計“傷兵之友”賬目一事也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承認保盟正直無私的聲譽。這些都是在救亡工作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大背景進行的。

  這就是著名的“三姐妹團聚”。但當時的論述幾乎可以説無奇不有,每個新聞來源都按它自己的需要加以渲染。在香港,流傳著古老的“浪子回頭”的謠言——宋慶齡因蘇德條約和蘇芬戰爭而感到“幻想破滅”,回到了自己親屬的懷抱之中。在重慶,則描繪出一個任性的姐妹最後承認蔣介石和他的政府的明智——處在一種相互寬恕和既往不咎的氛圍之中。

  幾十年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一些名人的傳記和電視片中又使“三姐妹團聚”呈現出一種充滿浪漫色彩的情景——親人之愛戰勝了一切原則上的分歧。

  事實上,三姐妹對於在不很緊張的情況下聚會固然感到愉快,但此事的基礎既不是任何一方放棄政治信仰,也不是純粹的私人關係。就像中國各黨派戰時的統一戰線一樣,這裡面“既有團結、又有鬥爭”。

  僅在幾個月以前,國民黨就忙於對共産黨領導的部隊挑起事端,以防止其“擴大勢力”(即使這種“擴大”完全是在日本佔領下收復失地)。它甚至於殺害根據協議派駐在國民黨區域的中共代表。

  儘管“三姐妹團聚”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它並沒有改變蔣介石和宋氏親屬一個長期的願望,那就是把宋慶齡變成他們政權的裝飾品,從而使她不再成為他們已經拋棄的革命事業的支援者和象徵。他們想使她顯得完全同意蔣的政府,所有不同政見均已消除。但在這次聯袂旅行中,她決定擔負起一項更有獨立性的任務——努力加強國民黨內部反對投降的趨勢,呼籲按照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盡可能廣泛地為更有效的、更民主的抗戰和民族復興開展組織工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 /> />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