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社會認證 官方採信” 破解臺灣食品認證難

2013年05月16日 15:06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5萬瓶金門高粱酒經廈門口岸“登陸”銷售。在廈門市象嶼保稅物流園,記者看到,這批貨物享受進口分類管理中“一類産品”待遇,檢驗檢疫部門對其免除抽檢程式,實施快速放行。

  按相關規定,境外食品生産企業需經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註冊、獲得官方認證,在確保品質安全的前提下,方能享受快捷通關,否則必須“批批抽樣檢測”。但長期以來,因兩岸相對特殊的關係,大陸檢驗檢疫部門無法赴臺對臺灣企業執行相關註冊、認證程式。

  突破始於金門酒廠。

  創建於1952年的金門酒廠因生産“金門高粱酒”而享譽島內外,作為全臺400多家白酒生産企業之一,卻在臺灣白酒市場擁有八成的市場佔有率。2004年,企業在廈門建立了金門酒廠(廈門)貿易有限公司作為大陸營運中心。近年來,隨著ECFA對高度白酒的關稅降低及市場開放,金門酒廠以廈門為基地,加速開發大陸市場。

  2008年3月,入駐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後,企業開始享受“綠色通道”待遇,即實施“一線集中抽檢抽驗、二線分批核扣放行”,免去一般通道“二線需抽檢抽驗”的繁瑣流程時間,但由於沒有相關認證,“批批抽檢”仍是必要程式。

  “送實驗室檢測,一次就差不多要20個工作日。酒類銷售有淡旺季,一些經銷商會因此失去最佳銷售時機。”金門酒廠(廈門)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翠雲説。

  2009年初,廈門檢驗檢疫局提出構建臺灣本土企業品質體系認證的戰略性構想,旨在確保進口商品品質前提下加快臺灣食品通關速度,金門酒廠被選為試點企業。為突破官方註冊和認證大門尚未打開的瓶頸,該局創造性地提出了試行“社會認證,官方採信”的模式,即認可大陸具有相關資質社會機構的認證結果。這一構想得到了金門酒廠的高度認同,該廠主動申請大陸檢驗機構認證。

  2011年3月初,通過近一年半的體系認證前期工作,廈門中檢公司派專業審核員赴臺,完成了對金門酒廠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現場審核工作。當年6月,中國品質認證中心(CQC)向金門酒廠頒發了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這是臺灣本土生産企業獲得的第一份由大陸認證機構頒發的自願性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隨後,廈門檢疫檢驗部門派出專家組赴金門酒廠,比照相關進出口食品生産企業衛生要求及“一類管理”要求,對企業進行技術指導;金門酒廠也派出兩名産品技術檢驗人員赴廈進行檢測技術交流,並接受相關國標全項目檢測方法培訓,進一步提高企業自檢自控水準。

  2012年3月,廈門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為金門酒廠頒發了大陸首份對臺白酒企業檢驗實驗室檢測能力驗證合格證書,這標誌著臺灣輸大陸食品實施“社會認證、官方採信”的檢驗監管新模式正式啟動。

  如今,金門高粱酒在廈門口岸的抽檢比例已由批批抽檢降至20%。“也就是五批抽一批,這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林翠雲説。

  據統計,實施便利化通關後,廈門口岸的金門高粱酒的年進口量從2011年的19批次、65.1萬升,提升到2012年的39批次、100.4萬升,年銷售額也突破2億元人民幣,今年預計將達到3億元的水準。

  “金酒模式”得到了國家質檢總局的認可。在該局最近出臺的《關於支援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支援廈門檢驗檢疫局在成功推動對金門酒廠“社會認證、官方採信”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臺認證領域,擴大採信範圍,促進兩岸通關便利化。

  近期,又有三叔公食品、味全食品、宏亞食品、北田食品等4家臺灣食品企業通過大陸相關檢驗檢疫機構的認證,在被廈門局採信後,便可成功複製“金酒模式”。廈門也有望借此契機,打造臺灣食品進入大陸最便捷的口岸。(本報記者林侃、通訊員洪鈞)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