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同根 兄弟同厝——閩臺聯手助推紅磚古厝申遺

2013年05月08日 11:1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82歲的廈門翔安居民鄭田德並不了解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産。但如今,他卻迫切希望自己居住的紅磚古厝,能夠獲得這個殊榮。“我的房子已有100多年曆史。聽説申遺能夠將我的房子為子孫後代保存下來。”鄭田德説。

  作為福建四大民間建築之一的紅磚古厝,以白色花崗岩做臺基階石,其上大量使用紅磚紅瓦構建屋子主體,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緻。古厝不僅外觀獨特,且在裝飾與色彩紋樣等方面都與其他區域建築截然不同。

  關於紅磚古厝的起源,業界還沒有定論。據廈門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曹春平介紹,中國常見的粘土磚是青磚,只有閩南沿海地區大量使用紅磚,並向北延伸至莆田、仙遊地區,向南影響至粵東的潮州、汕頭地區。而在全世界範圍看,古羅馬時期已廣泛使用紅磚,明清時期荷蘭殖民者在臺灣建造城堡,也用到紅磚,故有人推測閩南的紅磚古厝文化與東西方的交流有關,但至今未找到確鑿證據。

  曹春平認為,紅磚古厝民居與閩南人的文化性格有關。“閩南地區主要以海洋貿易為主,積累了大量財富,故居民性格活潑而偏愛裝飾。同時,紅磚古厝也反映出閩南遠離政治中心,在相對封閉的區域中發展出獨特的文化風格。”

  紅磚古厝主要分佈在泉州、廈門、漳州以及金門。據廈門市粗略統計,現存紅磚古厝大概1600幢,主要分佈在廈門島外四區。在泉州,約有500幢保存完好,主要集中在古城區。而在金門,則大約有2000座紅磚古厝保存完好。

  “金門和閩南同根同源,紅磚古厝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文化遺産。和大陸聯手申遺,金門一直非常重視。在過去十多年間,金門一直在努力探尋可行的方案。”金門觀光局長李錫龍表示。

  事實上,從2002年起,金門就開始摸索出一系列紅磚古厝的保護模式。當地政府對古厝實行“修舊如舊”的政策,邀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來修繕,以保持古建築的完整性;設置專款補助修繕古厝的主人;按保護層級分為古跡、歷史建築和傳統民居,不同層級有不同的補助標準。

  李錫龍説:“專款補助通常由房屋所有權人申請,縣政府請專家進行評定。通過後,修繕工程由政府發標、民間承攬。過去五年來,金門縣政府累計修繕了300多幢古厝。”

  “大陸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驗。各級文化遺産行政管理機構制定協調方案,將政府、企業與民間多樣資源應用融合,這使得大陸很多地方都得以成功申遺。”金門縣長李沃士説,“聯合申遺的一大意義在於我們可以互相學習。”

  2011年,金門成立了申請世界文化遺産推動委員會。金門縣文化局先後三次來到廈門和泉州,就共同申遺洽談相關事宜。同年,副縣長吳友欽率金門世遺考察團赴北京,向大陸取經成功申遺案例經驗。

  2012年6月,閩臺紅磚古厝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兩岸百餘名專家匯聚一堂,聚焦閩臺紅磚古厝保護傳承,聯手推動閩臺紅磚古厝申遺。

  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閩南紅磚古厝聚落列入申遺預備名錄。

  “紅磚古厝申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中國,和紅磚古厝同類型的古建築很多,從申遺角度看,紅磚古厝還需發掘其所擁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出成就獎獲得者阮儀三教授説,“但兩岸共同申遺成功,那將意義深遠。兩岸的文化合作有利於建立兩岸民眾的認同感,加強兩岸人心的共識”。(記者 付敏 陳旺)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