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寫真:探訪105歲老畫家王攀元

2013年05月05日 08:54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臺灣,有一位為人低調、“內省”型畫家:他1949年從大陸來臺,歷經貧寒,數十年堅持創作;他的作品較少展出,至今未“登陸”,卻在島內名聲遠揚。

  他,就是有“畫布上的詩人”之稱的王攀元,今年已105歲高齡。

  5月4日,趁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赴宜蘭市訪視王家之機,中新社駐點記者進行深入採訪,了解到這位“百歲人瑞”矢志作畫及其背後的故事。

  老人家住在二樓,近幾年已很少下來,説話遲緩,但邏輯仍清晰。他説,當年承蒙上海美專劉海粟校長和潘玉良的教誨,欣慰的是,自己2001年得到臺灣美術界最高獎項“文藝獎”,沒有給上海美專丟面子。

  王攀元還表示,自己早年孤寂、生活困苦,一塊木板白天是畫板,晚上做成睡床,有時餓到只能喝白開水,但他一直期勉自己、努力習畫。

  王攀元,江蘇徐家洪人,出身望族,從小就喜歡用寫字的毛筆畫畫。1926年15歲時考入淮安中學,1933年考取復旦大學法律系,上了不到兩個月,因志趣不合,即轉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我父親是個孤兒,當年在上海美專求學時,家裏不肯資助,又遭遇傷寒,差點病死。還好,有一個季姓紅顏知己,在醫院裏精心照顧他,直至父親康復。兩人還約好一起去法國進修,父親回江蘇家鄉要錢不成,又趕上盧溝橋事變爆發,兩人無緣再見面。”王攀元的小女兒王多慈如是説。

  站在父親創作的水墨畫《一江春水向東流》前,王多慈説,父親一直掛念那位女友,創作了這幅畫,表達他內心永遠的遺憾和掛念。

  在兒女的心目中,王攀元是一個做事不計較、不愛名利、遠離熱鬧、做事嚴謹的人,同時不乏浪漫色彩。去年退休、搬來陪伴父親的王多慈説:“我父親蠻尊重兒女的學習態度。他除了作畫,最愛讀書,古今中外的書,他讀了很多。此外,他還會彈鋼琴、拉二胡。”

  記者注意到,王攀元家中擺滿了書,以美術、繪畫、文學為主,其中還有一本大陸作家所著的《往事並不如煙》。

  王多慈説,父親和同為江蘇人的母親1949年輾轉來臺後,家裏一度揭不開鍋,父親仍在教學之餘堅持作畫,當年所創作《泣血的太陽》,表達的就是連太陽都為他哭泣的心境。

  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兩岸往來漸趨頻繁,但王攀元一直沒回江蘇或上海。但他的心,仍係著大陸。畫為心生,他所創作的至今擺在家裏的《桂林山水》、《雪景》、《江南煙雨》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證。比如,《雪景》中隱約可見的雪籠茅草屋,很可能就是他小時候在江蘇老家的記憶。

  “父親的畫作,他都要親自打理,交給別人不放心。這是他辦個人畫展很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多慈透露,父親常常説,“畫是我的生命”。最近2、3年,他行動不便,但仍時刻想著他的畫作。每晚睡覺時,他的周邊擺滿了畫。夜裏醒來,他想到了哪幅畫,就讓家人拿過來,摸一摸、看一看,才繼續睡去。

  王攀元在97歲時,畫了《英雄淚》。王多慈説,那是她父親封筆前所作的最後一幅畫。(董會峰 鄭巧)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