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之行
衛立煌有愛國心,對日作戰更是堅決。正是在艱苦的抗戰中,衛立煌重新認識了共產黨、八路軍。而其中1938年4月延安之行,成了他思想轉變的關鍵。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任命衛立煌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二戰區前敵總指揮,令其率軍開赴山西。蔣這樣做目的有三:其一,在全國抗戰大形勢下,派善打硬仗的衛立煌到華北前線抗日,以撈取“領導”全國抗日的名聲和地位;其二,衛立煌是反共出了名的,調他進山西,可以監視、鉗制、甚至消滅駐山西的八路軍,並可與西北胡宗南部隊遙相呼應,包圍封鎖以至進攻陜甘寧邊區。蔣認為,以衛立煌的反共歷史,他不會同共產黨妥協、合作,同時中共也不會信任衛立煌,因而不會有國民黨軍被中共統戰之慮;其三,蔣還想在閻老西的地盤插上一只腳,以圖逐步佔有山西。這是蔣的主觀意圖,至于衛本人的思想狀況如何,他並不摸底。
平型關大捷,八路軍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衛立煌對這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刮目相看。忻口戰役,八路軍一二九師火燒陽明堡飛機場,有力地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八路軍的山地遊擊戰,機動靈活,有效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更使衛佩服不已。戰役前後,衛立煌在太原、臨汾幾次會見周恩來,相互開誠布公地交換了各自的觀點。他受周恩來影響很深,這是他思想轉變的一個契機。周恩來去武漢後,朱德總司令負責和衛接觸聯係,朱德這位辛亥革命的老將、赫赫有名的總司令,以忠厚長者的風度和親切、誠懇、謙虛、熱情的態度與衛長談,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是引導他樂于和八路軍接近,並使其改變對共產黨看法的第二個人。作為來延安的“高級”客人,衛受到熱情接待。衛對八路軍以“戰地服務團”的工作方式,對部隊進行宣傳鼓動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做法十分讚賞,決定學習八路軍的經驗,在自己的部隊里成立這種政治工作的組織,以提高官兵的士氣與戰鬥力。後來,他向八路軍要了一名戰地記者趙榮聲(地下黨員)來做他的秘書,趙在他身邊,起到了幫助衛政治上進步的作用。衛立煌參觀延安抗大及其他地方,他看到抗大以至整個延安的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平等、互助、團結的同志式的關係……看到所有生氣勃勃、奮發向上的事物的時候,都感到非常新鮮、敬佩。他受到氣氛感染,發表演講,表示:“今後要繼續和八路軍親密合作,向八路軍學習,和八路軍一道堅持華北抗戰,絕不退過黃河。反對投降妥協,反對倉皇失措、退卻逃跑,收復一切失地!”如果說衛立煌在來延安之前,經過周恩來、朱德的細致、耐心的思想工作,思想已經有了接近共產黨、八路軍的萌芽,那麼延安之行後,他的思想就更前進了一大步。
延安之行後,衛立煌有了許多“不同尋常”的表現:在西安,他以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的名義,批發給十八集團軍(1937年9月11日後八路軍的新番號)上百萬發子彈和手榴彈等軍用物資,給予共產黨以有力支援;他學習研究延安出版的書籍,研讀毛澤東《論持久戰》,增強了抗戰必勝信念;他大膽吸取延安抗大的學生到他的部隊中來;消極應付和拒絕蔣介石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內戰命令。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