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不負人民和歷史的重托——兩岸協商20年曆程回眸

2013年04月29日 08:4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993年4月27日,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的手緊緊相握,兩岸中國人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平等對話、協商談判的新階段就此開啟。

  轉眼20年過去,兩岸關係歷經波折,邁入和平發展軌道,兩岸正攜手拉開大交流、大合作的時代大幕。

  回首崢嶸歲月,再譜發展新篇。20年來,兩岸協商歷難重華,碩果滿枝,推動兩岸關係不斷改善,更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澱了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

  順應潮流 助推兩岸關係發展

  20年潮起潮落,兩岸協商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打破兩岸僵局、建立溝通渠道,到走出“臺獨”陰霾、開啟協商新局,從促成“三通”、搭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到加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化建設,兩岸協商順應潮流,一步一個腳印,助推兩岸關係開創出以對話取代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的歷史新篇。

  1949年之後,兩岸歷經長達數十年的隔絕和對峙,那是兩岸中國人不堪回首的一段“夢魘”。1987年底,以臺胞回大陸的“探親潮”為肇始,兩岸交流交往的“閘門”打開。隨後應運而生的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達成“九二共識”後,于1993年開啟了兩岸對話協商的大門。

  “這是兩岸授權的高層人士第一次在眾目睽睽下握手,當時我腦海中自然浮現出魯迅先生的名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追憶20年前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時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感慨萬千:“這次歷史性的會談向世界顯示,兩岸中國人開始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通過平等協商來逐步解決彼此間的問題。”

  祖國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和平發展是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協商談判又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儘管兩會協商曾因“臺獨”勢力干擾而一度停擺,臺海局勢也曾遭遇嚴重威脅,但和平、發展的民心向背與時代大勢終究不可悖逆。

  2008年5月以後,兩岸關係雨過天晴,兩岸雙方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撥亂反正。6月12日,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舉行會談,中斷9年的兩岸制度化協商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得以恢復,並迅速形成實際成果。

  同年11月,陳雲林率團訪台,兩會領導人首次在寶島登場,完成了汪、辜二老未竟的願望。其後,兩會領導人會談輪流在兩岸舉行,成為了制度化的安排。

  2008年至今的5年,堪稱兩岸協商“豐産期”。8次會談,18項協議,廣大兩岸同胞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從“理念”變為現實,在兩岸深入民心。

  如今的臺灣海峽已是一片“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兩岸海空直航于2008年12月啟動以來,迄今已建立3條空中雙向直達航路,直航航點已逾70個。

  今年2月,臺灣首批46家金融業者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兩岸“通匯”進入實質運作,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貨幣直航”由此實現。

  兩岸人民往來暢旺,海峽“一日生活圈”成型。大陸居民赴臺遊總數累計已近500萬人次,給臺灣帶去可觀的經濟收益,增進了兩岸同胞相互了解。

  20年來,以“汪辜會談”為發軔,兩岸同胞攜手奏響交流對話、和平發展的時代主旋律,推動兩岸關係的總體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正如臺灣媒體所形容的“已經乾坤旋轉,換了人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