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籍代表陳蔚文:臺灣醫療資源登陸是有益補充

2013年03月08日 12:5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廣東省委主委、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蔚文。(台灣網 何建峰 攝)

  台灣網3月8日北京消息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深化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作新機制,加快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辦醫。3月7日,本網記者就醫改及臺灣地區的醫療資源在此過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等問題,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廣東省委主委、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陳蔚文。陳蔚文表示,醫改的方向之一在於分流病患,公立大醫院重在醫治疑難大病重症、引領和提升整體醫療技術水準,社會辦醫及基層醫療機構解決大部分一般性病患及保健需求。在此過程中,臺灣醫療資源進入大陸,可以起到補充作用。

  扶持社會醫療機構分流病患,大小醫院各司其職

  陳蔚文代表認為,當代醫學知識更新速度或許僅次於電腦領域。這需要醫生不斷通過接受培訓、跟蹤國際醫學動態以及理論研究和實踐等方式,提高醫學水準。然而,我們國家當前的情況是,大醫院似乎陷入了收治的病患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醫生越來越忙的惡性迴圈。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公立大醫院的主要任務在於,醫治疑難大病重症,引領和提升整體醫療技術水準。但在病患連感冒發燒都要到大醫院挂急診的情況下,醫生們只能整日忙於打針、開藥,根本無暇顧及醫學水準的提升。

  “毛主席曾經説過,要將醫療的重點放到基層去。”陳蔚文表示,我們國家醫改的方向之一在於,大力扶持包括社會辦醫在內的中小醫院和診所等基層醫療機構,分流病患,解決大部分一般性病患及保健需求,公立大醫院主管疑難大病重症,大小醫療機構各司其職,促進我國醫療服務水準的整體提升。

  臺灣基層醫療資源具有獨特優勢

  “俗話説現在的銀行比米鋪多,而在臺灣,診所比銀行還要多。”陳蔚文説,臺灣的基層醫療做得非常好。據廈門長庚醫院副院長賴明坤表示,島內私立醫院佔臺灣整個醫療市場的70%。

  陳蔚文介紹,臺灣社會辦醫的基層醫療機構不僅數量多,服務週到,而且在高端保健服務和美容、骨關節置換等專科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最關鍵的是,臺灣私立的基層醫療機構被納入醫保體系,的,這樣就為病患的主動分流提供了動力。

  此外,臺灣的社會辦醫視野開闊,經驗豐富,經營模式獨到。

  健康的醫保體系應多元化

  陳蔚文代表認為,健康的醫保體系應是多元的,應允許各种醫療資源相互間的競爭協調和磨合。

  他表示,我國的大醫院陷入一種“越辦越大”的惡性迴圈,大量病患涌入大醫院不但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境,而且還造成醫療資源的嚴重浪費,最終受害的依然是普通百姓。而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在於,中小醫院尤其是社會醫療機構等基層醫療資源的相對匱乏。

  從另一個方面説,基層醫療資源的豐富,還可以為民眾提供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特殊服務。目前,很多公立醫院因為“豪華病房”而遭致不少罵聲。與其耗費公資源遭致罵聲,不如放開社會辦醫,滿足既有需求。

  臺灣醫療資源登陸是一種有益補充

  陳蔚文代表説,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社會辦醫,説明國家已經重視將社會資源引入醫保體系,發揮其靈活性、層次性和個性化的優勢。在正在進行的新醫改過程中,社會辦醫必然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認為,國家在政策層面要促進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又由於臺灣具有獨特的醫療優勢,允許並鼓勵臺資進入社會辦醫領域,不失為一種積極嘗試。

  針對記者提出的臺資登陸辦醫是否會衝擊大陸公立醫院的疑惑,陳蔚文指出,儘管臺灣醫療資源具有某些方面的優勢,但在人才、資金和規模上,它們不足以形成衝擊,反而是對大陸醫保體系的有益補充。

  不過,陳蔚文也強調,要發揮包括臺灣醫療資源在內的社會辦醫的作用,至少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逐步將社會辦醫納入我國的醫保體系,一是要加強對社會辦醫的監管力度。(台灣網記者 何建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