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媒稱大陸學生和配偶是臺灣寶貝 吁破除迷思

2013年02月18日 0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旺報》18日刊文指出,對在臺的大陸學生和大陸配偶的不公平待遇是臺灣社會現存的迷思,實際上,大陸學生和配偶可以彌補臺灣社會的人才缺失,也能成為兩岸和平的“使者”,所以大陸學生和大陸配偶實際上是臺灣的寶貝,不是臺灣的負擔。

  文章摘編如下:

  長期以來,臺灣社會受民進黨與“臺聯黨”選舉語言的影響,産生一些根深柢固的迷思。如果臺灣與世隔絕,以臺灣社會的富裕與素質,這些錯誤的認知或許無傷大局,民眾仍可繼續過好“小日子”。但臺灣是一個高度仰賴貿易的小型經濟體,冷戰已成為歷史、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岸更已進入和平發展新時代,錯誤的認知必須改變。否則不但內部分裂不能弭平,而且錯誤的認知造成錯誤的政策,臺灣經濟競爭力勢必持續下降,兩岸關係也可能倒轉,未來的日子恐怕不只凶險難測,臺灣的整體實力與民眾生活水準也將下降。

  所以在新年伊始,要深刻全面檢視臺灣在全球及大陸大變局下存在的迷思。

  首先,我們要檢討臺灣社會對大陸學生與大陸配偶的態度與政策。民進黨與“臺聯黨”認為大陸學生與大陸配偶是“外來者”,到臺灣讀書或生活是搶奪臺灣有限的資源,因此必須限制他們的權利,才能保障臺灣人專屬的利益。加上過去大陸經濟相對落後,多數大陸配偶為追求經濟利益或過較好的生活而嫁到臺灣,但當局訂定相對嚴厲的法規,限制大陸配偶的工作權,大陸配偶的法律地位甚至比東南亞地區的配偶還不如。

  一些大陸配偶曾經戲稱,只有嫁到“老、病、窮、殘”的弱勢家庭,才有機會申請工作證,即使有了工作證,也因為大陸學歷或證照不被承認,而只能打零工。一些在大陸原本擁有專業知識、技能或高學歷的大陸配偶,一旦“不幸”嫁入社經地位較好的臺灣人家,根本無法取得工作證,也無法在臺灣發揮職業才能,被迫淪為“失業人口”,不但對個人不公平,也是社會力的損失。

  開放大陸學生赴臺求學後,同樣陷入“有限資源被搶奪”的迷思,“三限六不”成為兩面刃,一方面讓大陸學生在臺灣得不到制度的保障,不但違反平等價值觀,更形同把大陸優秀人才拒于門外,送給臺灣周邊競爭對手,助其發展。在臺灣人才外流形勢嚴峻之際,對陸配、陸生的種種歧視與限制,無異對外築起高墻,阻絕大陸優秀人才貢獻臺灣。

  如果説陸生陸配“搶佔”臺灣資源可能有1%,未來他們將回饋給臺灣可能是10%。換個角度,陸生陸配極有可能成為推動大陸社會成長的動力,為兩岸帶來和平、為臺灣帶來安全。大陸實力正不斷成長,美國卻深陷債務失控、經濟成長趨緩與兩黨對立危機,大陸正逐漸建立與美國並稱“G2”的平行關係。在美中競合關係架構下,臺灣沒有同席博弈的力量。對臺灣而言,更好情況是兩岸經由和平發展推動體制的相互融合,最終兩岸民眾樂見統一。

  長期在臺灣生活、學習、工作的陸生與陸配,有機會成為兩岸體制融合的杠桿,陸生與陸配其實是臺灣的寶貝。過去,臺灣為避免陸生赴臺後,因政治文化不同而不經意製造出社會衝突事件,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曾制定“大學輔導大陸地區學生注意事項和參考原則”,要求陸生避免參加助選、造勢、抗議活動和參加談話性政論節目。儘管如此,臺灣社會寬鬆的生活方式,仍然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陸生。另外,陸配早已融入臺灣社會,許多人組織團體以集體力量爭取權利,更多人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以回饋社會並善盡公民責任。

  如果臺灣是一個成長的社會,陸生與陸配加入這個社會的生活,不但不是資源的排擠、就業機會的剝奪,反而是力量的增加。一些綠營“立委”放言“陸生赴臺是大陸的統戰”、“陸配是大陸的木馬屠城計”污名化陸生陸配,其實只是愚弄臺灣民眾的説法,但愚蠢言論日積月累卻形成社會觀念的迷思,長期而言,將造成臺灣競爭力退化與兩岸關係的凶險,這就不是愛臺灣,而是害臺灣。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