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永不孤單的電波——“臺播部”的故事

2012年12月22日 08:2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986年夏末的一天傍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冬艷正在錄音間做節目,突然被告知有一位臺灣聽友來找她。

  當時海峽兩岸仍處於隔絕狀態,臺灣民眾到大陸尤其是中央媒體,極為罕見。

  訪客姓齊,1949年隻身去臺。198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部(簡稱“臺播部”)開辦《空中之友》節目,思鄉情切的齊先生成了島內眾多“偷聽敵臺”的民眾之一。

  兩岸開放探親的前一年,齊先生輾轉回到河北老家,然後專程雇車來京見見那個“熟悉的聲音”。冬艷至今還記得,會面時齊先生眼含熱淚地説:“每當夜深人靜,我就盼著節目開播,就像等待與親人竊竊私語、促膝談心,還常常獨自流淚到天明。”

  臺播部成立於1954年,在兩岸對抗、對峙的年代主要承擔對臺“心戰”任務。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大陸對臺政策轉以和平統一為主軸,臺播部也以開播《空中之友》為標誌,對節目形態進行了劃時代的調整。在臺灣當局1987年開放探親後,許多臺灣同胞通過這座電波架起的橋梁了解大陸,尋找親人。

  “1987年之後,臺灣寄來的信件、打來的電話越來越多,有尋親的、求醫的、了解投資的,還有不少人寄來禮物甚至包括台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副主任黃少輝回憶説。

  1983年,24歲的廈門青年陳偉建成為了臺播部的一名閩南話播音員。30年過去了,他收藏的臺灣聽友來信不計其數,當中還有一件相當特別的禮物——六本寫得滿滿噹噹的大筆電。在那上面,臺胞林先生記錄了陳偉建多年主持的節目內容。

  “每次看看這些東西,就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太有意義了!”陳偉建説,“以電波結緣,從不能見面到通信往來,再到如今常有機會見面聯誼,我們和臺灣聽友越走越近,就像親人一樣。”

  臺播部的主持人在臺灣都有許多“粉絲”。黃少輝驕傲地説:“臺灣方面開放央廣赴臺駐點後,我們每次去都得到聽友們的熱情招待,就跟到家一樣!”

  開放探親25年來,兩岸交流日趨頻繁。臺播部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主持風格有了很大變化,還著力提升節目平臺的互動性,舉辦了包括臺灣聽友聯誼會在內的許多面對面交流活動。

  黃少輝告訴記者,今年推出第三屆“青春Online行”兩岸主題活動,資助了25位臺灣學生來大陸進行10天的深度體驗活動,形式新穎,效果特別好。

  “過去靠電波,交流是單向的。隨著兩岸往來障礙越來越少,交流從‘空中’到了‘地面’,之後網路又提供了即時溝通的平臺。”他説,“現在我們的‘你好臺灣網’很熱鬧,臺灣網友發帖可踴躍呢!”

  雪吟是臺播部年輕一代的主持人,今年頭一回到臺灣駐點採訪,剛回到北京就又期待著下次寶島之行。“現在多好,除了能與聽眾在臺灣見面,每天還能通過微博和他們交流,這對我做節目可是有很大幫助。”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