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學者臺北聚首 齊吁深化兩岸關係

2012年12月16日 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由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主辦的“中共十八大後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論壇15日在臺北舉行,與會者紛紛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之不易,應把握機遇持續鞏固深化。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政黨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李立表示,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兩岸關係出現了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他研判,未來四年,兩岸會在金融合作、貨幣清算機制、産業交流、陸資入臺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兩會協商仍將依循“先經濟”、“再教育文化”、“後政治”的次序,兩岸教育交流協議有可能簽署,文化交流協議的簽署則尚待努力。

  關於政治商談,李立建議兩岸雙方都用新思維實現突破,未來四年,即便簽不了和平協議,也要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尋求政治對話,進而進行政治談判。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表示,2012對於兩岸關係發展來説是一個重要關鍵性的年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來不易,除了必須審時度勢抓住難得機遇,也應該避免誤判躁進影響和平發展的成果。

  他認為,未來3年半,較有可能的是兩岸兩會簽署文教協議、兩會互設辦事處,以此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格局機制化,至於能否開啟政治談判仍待觀察。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邱坤玄在致辭時表示,四年多以來,兩岸簽署了18項協議,和平發展成果得來不易。他認為,兩岸關係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人絕對有足夠的智慧找尋一條光明大道。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趙建民指出,未來四年是一個新的機遇期,兩岸和平發展需要進一步鞏固。當務之急,應是兩岸如何鞏固、深化“九二共識”,使得海峽兩岸真正能夠對這一得之殊為不易的共識,産生真正的共同認知與接受。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潘錫堂稱,中共十八大後兩岸政治談判也許尚未成熟,但政治對話恐無法回避,兩岸非官方的政治對話可以多渠道、多議題頻密進行,為今後解決政治難題累積更多共識。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魏艾表示,推動制度化的兩岸經貿協商機制和加強文化交流,可為建立政治互信鋪陳良好的環境,是現今兩岸關係的重要課題。預計今後幾年,經貿和文化交流合作仍是兩岸互動關係的主軸。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政黨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宋淑玉説,海峽兩岸本著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以更加開放的胸襟與務實態度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向前邁進,不僅符合兩岸人民共同願望,且有利於兩岸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共同繁榮。

  此次研討會為期一天,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蘇起發表了主題演講,淡江大學副校長戴萬欽、北京聯合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陳文壽、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辛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邵宗海、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陳德昇、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康俊榮等人與會,此外,一些年輕學者也參與研討或提交論文。(董會峰 路梅)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