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企深入重慶山區 探索貧困兒童培養模式

2012年12月08日 08:28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星期五下午放學後,我就回家,路上要走兩個小時。”重慶市石柱縣冷水鎮小學食堂裏,11歲男孩謝飛飛邊扒著碗中的飯菜,邊跟記者聊自己的學習生活。

  隸屬臺資企業頂新國際集團的頂新公益基金會,2010年初開始配合重慶市方面在冷水鎮小學開展“探索留守兒童培養方式”的試點項目。或由於父母在外打工無人照顧,或家離學校太遠來回不便,526名小學生中,像謝飛飛一樣,週一到週五寄宿在學校的,就有464名。

  “我們學校的留守兒童達36%,近一成的家庭溫飽問題還沒解決。”在冷水鎮小學工作了26年的校長陳俊森説,自2009年冷水鎮通高速公路後,學校才開始被越來越多人關注。

  寄宿的每天早上7點,謝飛飛和同學們一起洗臉刷牙,穿衣疊被;運動、早讀後,吃雞蛋配粥的早餐;上午課程結束後,拿著小碗排隊打飯,飯後洗碗;晚飯後,繼續在教室裏學習至八點半睡覺;週一、週三、週五,可以分到一盒牛奶喝。

  本該是稀鬆平常的生活,對國家級貧困縣——石柱縣的孩子們來説,卻是多方資助的結果。兩年前,冷水鎮小學碎了的玻璃窗還透著風,學生們用著破破爛爛的課桌椅,在坑坑洼洼的操場上奔跑。現在,這些硬體改善了,而被迫過早獨立的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仍讓人深思。

  “我們不斷在摸索‘4+1’的培養模式,從思想、人格品質、心理情感、行為養成四方面,再加上注重營養健康和安全,對留守兒童進行全方位教育、照顧。”頂新公益基金會副執行長周淑禎有20多年社會工作經驗,留守兒童項目剛啟動,她就從臺灣飛到重慶,兩年多來,將試點學校從兩所擴展到了重慶30個區縣的31所中小學。

  在冷水鎮小學的親情電話室裏,一張張表格記錄著學生給家裏打電話的情況。“叫爸爸星期五下午來開家長會”、“問奶奶好嗎”、“讓媽媽把校服送來”……除了姓名等基本情況,表格中也記錄著聊天內容概要。

  “保障每位學生每週跟家裏通話一次,是加強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周淑禎説,“我們製作了一系列表格來記錄,是為了讓口號落到實處。”

  目前,留守兒童教育的標準化實施流程已經編到了第三版,並在不斷修訂中。周淑禎希望探索出一條可以在重慶市乃至整個大陸留守兒童中推廣的培養模式。

  5日,周淑禎等頂新集團的志願者們,帶著米油、棉被等生活用品,前往謝飛飛家慰問。從學校到謝飛飛家的這條路,大家乘坐汽車搖搖晃晃走了近半個小時。

  一間破舊的木房,沒有電燈,是謝飛飛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父親的住處,家徒四壁。飛飛的母親,多年前離家,再也沒回來。不遠處的伯父家,是小飛飛現在的住處。

  伯父謝洪文接下慰問品,“飛飛很懂事,7歲就會淘米做飯,常常幫忙做家務。非常感謝大家照顧他。”

  當日,志願者們還走訪了另外3戶貧困家庭,帶去生活用品,表達關心。至12月28日,他們會陸續到31所學校共300戶同學家中,發放冬令慰問物資。

  “留守兒童、貧困兒童,需要更多落到實處的關愛。希望各界與我們一起努力,探索出更好的培養模式。”周淑楨説。(鄭巧)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