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經濟盼“春燕”

2012年11月27日 08:5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陰雨連綿、乍暖還寒,入冬以來的臺北天氣,堪稱時下臺灣經濟的形象譬喻。深受“歐債風暴”侵襲的臺灣經濟,已長時間陷入低迷,間或露出幾絲回暖的跡象,便成為媒體和經濟界人士熱議的話題。

  去年8月至今年10月,臺灣當局統計部門連續九度調降臺灣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最低至1.05%。臺灣經濟遭受歐債危機影響的程度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波及著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新華社駐臺記者近來在島內採訪,時常能聽到民眾對景氣不佳的抱怨,計程車司機抱怨客源不多,業主抱怨“景氣不好房子還租這麼貴”……

  最新統計數字顯示,臺灣10月份失業人數為49.3萬人,比上月增加2000人。失業率為4.33%,上升0.0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島內放“無薪假”員工人數近來有所增多,兩家知名大廠也新近加入“無薪假”行列,引發大家對失業情況有可能繼續惡化的擔憂。

  26日,臺灣經濟研究院公佈10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顯示島內製造業及服務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呈同步下滑走勢,廠商對景氣判斷也趨於保守。如製造業企業認為10月景氣為“好”的比率為19.3%,比上月減少0.2個百分點;但認為當月景氣為“壞”的比率則為44.8%,比上月提高了0.9個百分點。

  此間一些經濟專家認為,臺灣今年經濟表現欠佳,除了歸因于全球景氣低迷之外,臺灣自身經濟競爭力不足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原因。

  專家分析認為,作為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臺灣自身存在著産業過度集中的“軟肋”。若這一點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臺灣經濟就無法完全擺脫全球景氣迴圈的“陰影”。

  據了解,針對産業過於集中在電子、資訊領域的痼疾,當局有關方面近幾年不斷宣示要改善結構,但相關舉措迄今尚未真正發揮效用。

  還有學者指出,臺灣雖擁有兩岸經貿交流、互通的優勢,但在産業過度集中、週邊貿易條件轉壞之下,致使這一優勢無法充分發揮。

  11月23日,臺灣統計部門公佈的GDP預測終於結束了“9連降”,由10月底預測的1.05%上修至1.13%,微幅擺脫“保1”的窘境。該機構同時將臺灣明年經濟增長率由3.09%上修至3.15%。

  此間一項針對企業對未來半年景氣看法的調查顯示,看“好”企業由9月的13.0%提高至10月的23.4%,增幅為10.4個百分點;看“壞”比率則由9月的34.4%降至10月的27.9%,減少幅度為6.5個百分點。各産業中,以紙業、塑膠、鋼鐵等産業較為樂觀。

  最新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臺灣10月份工業生産指數為133.46,比上月增加3.15%;同月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則比上月增加1%。

  數字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臺灣社會的信心,讓人們看到了經濟回暖的一線曙光。但還有不少專業人士借天氣術語提醒大家,當前景氣不能説明顯好轉,只能説不再惡化,現在是“感覺到回春跡象,卻還是有點冷,需要多穿件衣服”。

  臺當局有關官員近日也表示,臺灣景氣復蘇力道尚不強,10月景氣燈號無望變成代表景氣穩定復蘇的綠燈,但可望維持代表景氣轉換的黃藍燈。(記者張勇 譚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