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專訪台灣果陀劇場:兩岸文化本無不同

2012年11月26日 10:19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月23日深夜,香港葵青劇院演藝廳響起了轟動而又長久不息的掌聲!臺灣果陀劇場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晚首次踏足香港舞臺,獲得了該劇開演一年半以來第89次轟動的掌聲。

  此前該劇巡演過臺北、高雄、北京、上海等兩岸多個城市,明年除將重返京滬,還將踏足廣州、蘇州、杭州等內地城市。而就在當晚開演之前,果陀劇場的營運長余大任及該劇的導演楊世彭、主要演員金士傑、卜學亮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從兩岸的話劇談到兩岸的文化異同。

  原來,在這些經常穿梭兩岸三地舞臺的臺灣劇場“宗師級”人物的眼中:“兩岸文化本無不同!”

  帶領果陀劇場“登陸”的余大任説,兩岸近年的文化交流頻繁,影視等方面的合作如火如荼,兩岸話劇的交流也正在升溫;他發現“臺北觀眾會哭的情節,北京觀眾也會抽泣”。雖然金士傑認為兩岸觀眾對話劇口味不盡相同,但觸及共同價值觀的劇中情節,各受訪者都認為,兩岸三地的同胞在此並無二致。

  有“臺灣劇場火車頭”之稱的資深演員金士傑説,“近年互相看到對岸表演的機會很多”,他認為兩岸在話劇取材上各有特色,“大陸喜歡擅長挖掘老文化,臺北的可能更關注身邊的地方特色”;他更以“美食口味”為喻,與記者論盡兩岸觀眾對話劇的欣賞口味:“就如吃飯口味吧,大陸觀眾的口味會重一些,臺北觀眾的口味可能清淡一些!”

  他坦言,去年果陀帶這一劇目首次登上北京、上海的舞臺,演出前確實有擔心“水土不服”,因為此前的經驗與市場分析指出,上海觀眾比較喜歡熱鬧、有趣、滑稽、華麗的劇場表演,北京的觀眾則是“比較挑剔”的一群,喜歡更另類、更沉重,同時有使命感的劇場享受。

  不過,談及生命意義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卻在大陸市場爆滿,説明大陸觀眾正在改變,金士傑説:“他們勇於嘗試新的口味,結果發現也挺好吃的!”

  開口十足“臺灣腔”的卜學亮坦言,演出前確實擔心,“因為我的普通話沒有那麼的北京腔啦!”不過,去年在京滬巡演後,阿亮的微博得到大批大陸觀眾的好評,“他們覺得我的臺灣腔更能貼近角色”,也給我很多鼓勵。

  阿亮説,其實兩岸文化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加上語言也通用,所以臺灣的話劇想要傳達的意思,大多在大陸的舞臺上也能引起共鳴,“無論是臺北還是北京、上海,觀眾的抽泣、笑聲大都是一樣的!”他説,這也是該劇明年決定於大陸繼續加演的主要原因。(吳志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