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專家學者在京參加紀念“九二共識”20週年學術研討會

2012年11月11日 08:3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九二共識”達成20週年之際,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10日在北京舉辦紀念“九二共識”20週年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的2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九二共識”的歷史作用與影響、如何深化和發展“九二共識”展開了深入研討。

  當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回顧了這一共識的形成過程。北京聯大臺研院名譽院長、時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的唐樹備説,“九二共識”的緣起是,兩岸受權民間團體事務性協商開啟後,需要雙方有一個明確的政治共識。通過海協會和臺灣海基會多次磋商,最終形成了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形成體現了兩岸中國人高度的政治智慧;達成共識的方式也是雙方在處理兩岸問題過程中所進行的一次重要政治創新。“九二共識”為兩岸交流與接觸、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政治基礎,開闢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新時代。

  前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和時任海基會副秘書長的李慶平都談到,當時海基會基於臺灣當局正式作出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的決議,于1992年10月底與海協會在香港進行協商,後續有函電往來。11月16日,海基會收到海協會關於口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要點的函,即“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此函同時附有海基會之前所提口頭表述方案,即“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這些函電就是雙方達成“九二共識”的重要依據。

  兩岸與會學者高度肯定“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作用和重大影響。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蔡瑋認為,“九二共識”的精神和核心價值在於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和承先啟後的作用。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求同存異政治智慧的結晶。有了“九二共識”才有“汪辜會談”的歷史性成果,才有2008年兩會商談的恢復及此後18項協議的簽署,才有今天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和平發展新局面。

  中共中央臺辦研究局局長黃文濤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詞時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上的報告中強調: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這是中國共産黨首次將“九二共識”寫入全國黨代會的報告中,表明瞭對“九二共識”的高度重視,並提出了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重要政策主張。

  對於如何深化和發展“九二共識”,唐樹備表示,兩岸應本著建設性態度,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一致立場。邱進益表示,兩岸關係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大步走下去,造成不可逆轉的形勢。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羅援提出,對於“九二共識”既要堅持又要發展,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精神以及平等協商、互諒包容、積極進取的精神。全國臺研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認為,兩岸要積極探索踐行“九二共識”的多種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北京聯大臺研院教授徐博東等認為,兩岸應該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增進政治互信,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認為,一個中國框架的重要特徵就是更具有包容性,可以從雙方現行規定出發,將雙方對一個中國認知共同接受的部分連接起來,形成共同認知,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打開新的前景。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