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交流25年:愛心跨海峽 不斷寫下愛的篇章

2012年10月23日 13:22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彎淺淺的海峽,阻隔不了兩岸血濃于水的同胞情誼。各個領域活躍著的兩岸志願者們,用血液、用汗水,架設起一道道跨越海峽的愛心橋梁。

  2001年6月13日上午8時許,在臺灣花蓮慈濟醫院,25歲的鄭姓男青年躺在手術室裏接受了1000CC髓血的抽取手術。隨即,4名護髓小組成員在慈濟志工的陪同下趕往機場,搭乘飛機從花蓮到臺北,再經香港到上海,一路輾轉14個小時,拯救了22歲蘇州姑娘陳霞年輕的生命。兩岸及香港媒體首次聯手對此事進行全程直播,跨越海峽的愛心傳遞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1993年成立的臺灣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自1997年開始,陸續向大陸白血病患者捐贈骨髓。然而,在兩岸關係緊張時期,白血病患者到臺灣尋找配型十分不易:血樣遞送無正規渠道,便託人悄悄夾帶,通過層層關口,各種繁複環節,病患求生的一路上充滿艱辛。“原本挽救生命是件光明正義的事情,那時候卻得在暗中‘半合法’地做。”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中華骨髓庫)主任洪俊嶺向中新社記者回憶時説。

  “我們既為在臺灣配型成功的患者感到欣慰,也為大陸沒有功能完善的骨髓庫感到內疚。”洪俊嶺表示,“2001年中華骨髓庫的重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慈濟骨髓庫的‘刺激’。當然,是良性刺激,”他笑著説,慈濟人非常熱情,為我們“傳經送寶”,在如何宣傳、組織、動員捐髓志願者等方面,給予中華骨髓庫很大的幫助。

  國際知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李政道曾指出,許多臺灣人的先輩來自大陸南方,同祖同宗,因而,大陸半數南方人和兩成北方人都能在臺灣找到供體,海峽兩岸的骨髓移植成功率比較高。

  隨著中華骨髓庫庫容的逐年擴大,逐漸也具備了向臺灣同胞捐髓的條件。2007年,當臺灣患者首次在中華骨髓庫配型成功的消息傳來,洪俊嶺説自己“非常非常激動,這是大陸同胞對臺灣同胞愛的回程”。這一次,36歲的蘇州母親杭彬的骨髓,為16歲的臺灣少女帶去生的希望。而6年前獲得新生的陳霞,此時已擺脫病魔,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她也專程來到北京見證了這一時刻。

  隨著愛心的傳遞,兩岸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造血幹細胞捐贈志願者的隊伍,攜手將兩岸白血病患者的希望之橋越鋪越寬;兩岸直航的空中走廊,也使生命與時間的賽跑越發佔據優勢。

  根據中華骨髓庫和慈濟骨髓中心的最新統計數字,截至今年9月30日,中華骨髓庫已向臺灣捐獻16例造血幹細胞;慈濟骨髓中心向大陸捐獻1262例、向香港捐獻89例,所佔比例超過捐獻總數的四成。

  如今,兩岸相互捐髓已褪去了當初的激動與興奮,平靜地走入高效運作的良性迴圈,兩岸同胞割不斷的血緣親情越織越濃。洪俊嶺説,“兩岸同宗同源,骨髓庫互補互動,同胞無私互助,這是愛的奉獻、心的交流。”他更強調,兩岸骨髓庫的合作漸入佳境,與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環境好了,小環境必然受益。兩岸高層的智慧和以民為本的基本思路,真正為兩岸民眾帶來了福祉。”

  實際上,除了骨髓庫的志願者、慈濟的志工,還有更多的志願者活躍在兩岸的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

  “兩岸同心”大學生志願者已連續六年深入大陸西部;臺灣青年以志願者的方式深入參與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中;而今年夏天,來自臺灣育幼院的院童更是以3200公里、北京至廈門的自行車騎行,為兩岸合作舉辦公益慈善活動寫下新頁。兩岸交流25年來,公益行動已經成為民間交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斷為兩岸交流寫下愛的篇章。

  10年為四川大營盤麻風村兒童教育四處奔走的張平宜獲評“2011感動中國人物”,成為10年來首位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臺灣同胞。張平宜表示,要堅持下去,凝聚兩岸更多的愛心,幫助更多大陸偏遠地區的孩子。“我要有清澈的眼,更堅定的心!”相信這也是兩岸志願者們共同的心聲。(記者 路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