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林中森首次“登陸”考出好成績 來京表態“踩油門”

2012年10月22日 08: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臺努力“做功課” 來京表態“踩油門”

  林中森首次“登陸”考出好成績

  林中森

  馬英九説話有時挺逗,明明外界質疑他啟用了沒有兩岸經驗的林中森出任海基會董事長,他在林中森履新之時還説林是“一張白紙”,結果落下“話把兒”,林中森被民進黨“修理”為“白紙董事長”。

  10月17日,林中森以海基會新掌門的身份到大陸訪問,這是他68年人生歷程、40多年職業生涯中首次到大陸,一言一行都成考試。走過北京、湖北、上海、江蘇,21日林中森結束訪問回臺。“會考”交卷,兩岸輿論及臺商評價不錯,新掌門首次亮相過關。

  妙喻“白紙”

  “林中森是哪兒的人?”記者的一個問題難倒了一位號稱“萬事通”的臺灣資深同行,他搖頭苦笑:“説不上來,這個人太陌生了。”比起羽扇綸巾的辜振甫,比起“美麗島”時代的風雲人物張俊雄,比起有“大佬”輩分的洪奇昌,比起實現了“破冰之旅”的江丙坤,這一任的海基會董事長的確有點“陌生”。

  但陌生不見得沒實力,沉默不見得沒個性。林中森在2000年國民黨敗選下臺、黨員重新登記時,第一個登記為“永久黨員”,其後在陳水扁執政8年期間于“內政部常務次長”的位置上屹立不倒,足見其個性與實力。2008年馬英九贏了選舉,2009年啟用林中森出任他的行政團隊的秘書長,今年年初又讓他轉任國民黨秘書長,今年9月委以海基會董事長的重任。

  馬英九幾次在公開場合評價林中森處事低調、善於協調,“處理事情從來不敲鑼打鼓,但總能完成工作”。而海基會的工作重點也在協調,必須協調各主管部門才能調整大陸政策、解決兩岸交往時隨時出現的問題。即使談判,也需要協調的能力和技巧。

  林中森幾乎是突然被推到了媒體的面前,他回答“白紙”的問題時説:“我是清白的人,過去清白,將來也清白。”顯示低調者的辯才。他坦承不夠了解兩岸事務,但向記者出示手上多位大陸領導人的照片和厚厚的資料,表明自己努力“做功課”。

  被視為風向球

  上個月臺當局兩岸事務方面的重要職位人事變動,且換的都是沒有經驗的“新鮮人”,外界猜測不斷,一派意見認為這是馬英九“踩剎車”的前兆,因此林中森登陸便成為觀測的風向球。據記者觀察,林中森上任不到一個月就訪大陸,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此外,林中森無論是見政協主席賈慶林還是國臺辦主任王毅,均談到了“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肯定兩岸兩會既有的協商成果,表示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表明將勤奮工作、與海協會加強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立場……這都是兩岸關係的利好消息。

  林中森在北京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明確表態“踩油門”,他就事論事説,原本大陸方面希望今年底就兩岸服務貿易談判內容達成共識,明年再簽協議,但他認為談判已經有進展,應該有機會在年底就簽,大家應努力爭取,大陸方面對此表示樂觀其成。

  林中森還主動提出兩岸間一直未能實現的互設辦事機構問題、兩岸文化交流機制問題,對這些都持積極主動態度。在與陳雲林會長見面時,他提出臺商融資等具體業務,展示他是有備而來,已經進入狀態,並非如禮行儀,走一個過場。

  各方無負評

  林中森此行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態度誠懇,講話老實,沒有臺灣有些政治人物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的惡習。他幾次向東道主解釋:“不是我不來(大陸),是過去任職不能來。”他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説:“此行感受到大陸對臺商很有善意,兩岸簽署投資保障及促進協議後,雖然尚未生效,但大陸國臺辦即召集30多個部委舉行會議,研究如何落實,對協議的貫徹十分重視。”他與大陸臺商座談時説:“照顧員工就是照顧自己的企業。”

  雖然林中森此行有過口誤,還是透露出對大陸和兩岸事務的生疏,但挑剔的臺灣記者一笑帶過,因為大家看出他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進入角色,並應對得體,實屬不易,不得不説“薑還是老的辣”。臺灣媒體多以“期許”、“期待”正面評價林中森此行;因為林中森“臺灣味”濃厚,不標準的“國語”、用閩南話和臺商座談、面對媒體略顯緊張的樸實等,也因此得到了臺灣綠營的“寬大”;本來臺商對於非財經出身又沒管過兩岸事務的林中森多有懷疑,但幾場座談下來,林中森隨口報出臺商需要的電話號碼,誠懇地説自己不如“江董”,但會“跑得更勤快”,令上海臺商肯定:“像一位阿伯,很親切,第一印象很不錯。”

  林中森溫和誠懇的個性和作風有助於化解緊張、累積互信,但他只是臺灣當局兩岸政策的執行者,個人的作用仍有局限。他能否成為一個有作為、有歷史定位的董事長,仍有待於臺灣當局的“成全”。(記者 陳曉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