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謝長廷大陸行掀開民進黨兩岸政策壓力鍋

2012年10月09日 08:14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民進黨中常委、前“行政院長”謝長廷,4日以臺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在大陸進行為期5天4夜的“開展之旅”,引起島內輿論的廣泛關注。臺灣《聯合報》的評論認為,謝長廷此行寫下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新頁,謝長廷的一小步,將逐漸擴大成為民進黨的一大步,一旦民進黨也跟大陸搞好交流,國民黨將面臨巨大壓力。臺灣“中央社”的分析認為,謝長廷此行也將掀開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壓力鍋,回臺後將面臨巨大的考驗。

  4日,謝長廷夫婦抵達廈門,開始大陸之行。隨行的人員均為謝係人馬,包括雲林縣長蘇治芬、民進黨籍“立委”李應元、趙天麟及高雄市議員康裕成等。當天下午,謝長廷夫婦首次回到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銅砵村,參加了隆重的祭祖儀式。5日上午,謝長廷一行到廈門大學參訪,並與廈大臺灣研究院學者進行座談。

  6日一早,謝長廷一行又到位於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與大陸涉臺專家舉行座談,雙方就兩岸關係展開對話和溝通。當天晚上,北京市臺辦宴請謝長廷一行,國臺辦主任王毅列席。據國臺辦發言人楊毅介紹,王、謝雙方都認為見面是有益的。7日上午,謝長廷來到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國際調酒協會比賽會場,為選手加油打氣。7日晚,謝長廷與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餐敘。臺灣“中央社”的消息稱,謝長廷7日晚證實,7日下午還見到了國務委員戴秉國,這是他此次訪問大陸期間,會面層級最高的大陸官員。戴秉國是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在大陸對臺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

  據“中央社”報道,謝長廷在大陸期間,針對兩岸差異拋出“面對、處理、超越”三段論;針對“九二共識”又提出“憲法各表”的論述,他的大陸行在島內引發震動。

  據臺灣《聯合報》7日報道,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表示,不管以何種名義,謝長廷去北京,他全力支援,民進黨也應全力支援。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也表示,交流是必要的,謝長廷曾任民進黨主席、“行政院長”,是目前民進黨赴大陸層次最高人物。但民進黨大佬、前“考試院長”姚嘉文説,謝長廷過去曾提出“憲法一中”,因此反對、也不放心讓他去。民進黨臺北市黨部前主委黃慶林也説,謝長廷曾任“行政院長”,不應去北京,不能去“朝貢”。

  報道稱,就在謝長廷到廈門的同一天,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選擇走訪了距離廈門僅數公里之遙的金門,並隔岸喊出“放開拳頭,兩岸才能真正握手”,意欲告訴外界“我才是民進黨的當家人”。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説,謝在黨內輩分很高,一定會受到矚目。但此行最大目的,是讓雙方交流可以持續進行,增加彼此了解,外界不需要過度解讀。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撰文稱,謝長廷的一小步,將逐漸擴大成為民進黨的一大步。以他的政治分量,不管走訪大陸哪,都將具有高度的政治突破意義。謝一旦順利完成訪陸之行,臺灣將颳起新的兩岸突破旋風,並將影響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擬定與落實,最終將改變民進黨對兩岸的戰略思維。

  對於謝長廷的大陸行,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認為,兩岸關係已進入深水區,謝長廷此時勇敢遊向深水,還是要鼓勵。臺“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説,謝長廷曾提出“憲法一中”概念,也曾説高雄與廈門是“一國兩市”,相關論述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精神,和目前臺當局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接近,他樂觀其成。國民黨發言人殷瑋説,謝長廷的兩岸論述能對民進黨有多大影響力,各界都在看。

  有島內輿論把謝長廷的大陸行與民進黨和共産黨之間的關係扯在了一起。《聯合報》的報道認為,共産黨與民進黨關係的正常化,不但有助於中國大陸更全面了解臺灣,也將迫使國民黨必須更重視內政改革,不能再把兩岸關係視為選舉獲勝的法寶。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表示,民進黨、共産黨交流已經擋不住了,民進黨內赴大陸層級越來越高,這是民進黨轉型的新跡象。民進黨過去與國民黨差別最大的就是兩岸政策,現在差異正逐漸淡化。

  但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認為,謝長廷是民進黨曾任公職的政治人物訪陸層級最高的一位,這趟破冰之旅若成功,對謝長廷在民進黨內定位具歷史意義。不過,謝長廷這次不是以民進黨名義登陸,大陸也不是用政黨名義交流,在可預見的將來,民、共之間還是很難用政黨名義接觸溝通對話。大陸“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立場很清楚,預料民、共之間短期內還是只能以非政黨、非公開的方式接觸。

  “中央社”的分析認為,謝長廷此行牽動民進黨內對“主權”議題的敏感神經,如何面對這個快要掀開的壓力鍋,回臺之後將面臨巨大的考驗。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