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分析: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魅力從何而來?

2012年09月11日 10:3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八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將於9月12日至21日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辦。即將拉開大幕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已經是第四次來到臺灣。2005年以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和臺灣輪流舉行,參展人數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本屆交易會主會場是臺北世貿一館,目前是臺北市規格最高、人流量最大、展覽活動最密集的中心展館,祖國大陸和臺灣近500家出版單位組團參展,再次刷新展會規模的紀錄。

  吸睛:閱讀零距離,思緒一起飛

  2003年7月,臺灣正式開放祖國大陸簡體字書籍進口。但是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潘錫堂每次回到祖國大陸,還是一定要去書店,把一堆堆的書搬回臺灣。因為當時限制進口的出版品僅供“學術”使用,而且規定一旦同一著作有了繁體版,就必須停止進口。臺灣群眾要看到祖國大陸簡體字書籍,頗費週折。

  2006年,第二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辦到了臺灣臺北,祖國大陸196家單位攜11萬個品種、35萬冊圖書參展,讓臺灣群眾欣喜不已。臺灣群眾第一次有了閱讀零距離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此後臺灣舉辦的第四屆、第六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中體驗更為深刻。

  隨著海峽圖書交易會一屆又一屆地開展,如今一個有趣的現象正在形成:在臺灣,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向簡體書靠攏,簡體書的銷量開始左右出版商。許多書籍都是先有簡體版,當簡體版銷量到一定程度後,繁體版就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