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記臺北大稻埕文化街區

2012年09月04日 08:2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特寫: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記臺北大稻埕文化街區

  在這裡,沒有聲名遐邇的名山大川。在這裡,沒有引人注目的地標建築。但在這裡,卻有一種特殊的臺灣“里弄”文化。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可以放慢腳步,在看得見的現實和看不見的回憶當中,品味一個百年老街區的歷史,品味她傳承至今的色彩和味道。這裡,就是臺北大稻埕。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9月3日,由臺灣“觀光局”重點打造的“大稻埕人文街區”觀光點正式啟動。

  為此,“觀光局”專門在臺北火車站一樓展覽大廳內開設了大稻埕人文街區展覽,希望通過推介,使“大稻埕人文街區”與“大安人文漫步”“大北投人文自然”一道,共同成為臺灣“北區國際三大觀光點”。

  展覽廳內,八個由帷幕搭建而成的“觀光點小屋”,把“大稻埕人文街區”最富有特色的經典一一展現出來。遊客可以在霞海城隍廟上一炷香,向月下老人求一段姻緣;或者在民藝埕流連忘返,細細觀賞那裏各具特色的手工藝品;然後一不小心,來到林語堂故居前,追憶大師當年走過人間“不亦快哉”的境界……

  活動組織者認為,臺灣的旅遊觀光産業已經從“遊山玩水”向“享受生活”轉變。遊客在距今已有161年曆史的大稻埕,恰好可以慢慢體味臺灣的生活方式——從小吃到民俗,從夜市到廟宇,從茶舍到故居。

  在這裡,看得見的現實和看不見的回憶交織在一起,給遊客帶來一段獨特的人生體驗。

  “賺”錢,更“賺”到生活

  大稻埕是臺灣歷史上的“茶葉重鎮”。19世紀後半葉,大稻埕開始引進種植、泡製、銷售福建泉州的“安溪烏龍茶”,這裡一度茶香四溢、洋行林立。

  甚至有記載稱,大稻埕的茶葉曾遠銷英倫,深受英國女王喜愛,被稱讚為“東方美人茶”。

  時至今日,茶文化仍在大稻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如今,這裡的許多茶社,與其説是在販賣茶葉,更不如説是在推廣一種生活方式。

  正如一家名叫“冶堂”的經營者所言,“冶”,就有“陶冶情操”的意思,在這裡做茶葉生意,賺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賺到了“一種生活”。

  在大稻埕,生活不僅包括用紫砂壺泡一壺好茶細細品茗,也包括在夜市上尋找自己最愛的小吃,在碼頭散步遙想當年商賈林立、熙熙攘攘的勝景。

  最古老和最現代的推介方式

  在當天的“大稻埕文化街區”啟動儀式上,主辦者特地為每一位來賓準備了一個沉甸甸的紙袋子,裏面放滿了各種介紹材料,一些製作精美的文字材料,除了中文版,還有英文版和日文版。

  主持人特意介紹,“這不是公共資源的浪費”。實際上,他們希望大家在接過這一袋厚厚的材料的同時,也承擔起推廣大稻埕的義務,不僅自己了解到大稻埕的美,更把材料分享給其他遊客,並用“口口相傳”這種最古老的方式向別人介紹大稻埕的美。

  與“口口相傳”這種古老推介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活動的組織者也利用了一切現代的技術手段,方便潛在的遊客了解和認識大稻埕,從網站,到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客戶端,再到時下非常流行的二維碼,各種最現代的渠道應有盡有。(記者 明金維)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