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因為衝突 所以交流(看臺絮語)

2012年08月13日 08:4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暑期是夏令營的時段,夏令營是日後可供回憶的經歷,當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在夏令營相遇,會發生些什麼?

  一位高雄來的姑娘向我抱怨:“我説‘你們中國’,北京的同學很生氣,但我不是故意的,我生於1994年,在陳水扁‘去中國化’的校園長大,我從小就是這麼説的。”我安慰她:“你就把這番話對北京同學説一遍他們就不生氣了,他們不了解你,但了解陳水扁啊。”

  可惜,這位高雄姑娘在“生氣”的陰影下沉默和遠離,度過了鬱悶的夏令營時光。

  現在兩岸之間,交流很頻密,夏令營、研討會、參訪團,都是為了交流,交流就是我要弄懂你的想法,你想明白我的心意,前提是有不懂和不明白,有不入耳和看不慣。交流不是請客吃飯,如果刺耳刺目就生氣就閃躲,不僅沒搞明白,誤會更深了,浪費了夏令營的時光,也遠離了交流的初衷。

  聽進逆耳之言是聖人的境界,的確不能求每個人特別是壓不住火的年輕人做到。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在兩岸交流中至少要做好聽逆耳之言的心理準備,也要營造這樣的氛圍。“你們中國”聽著刺耳,可以提出來討論,搞懂這位高雄姑娘為什麼這麼説;“生氣”的表情刺目,可以追問緣由,弄清楚北京同學的情感。想起我大學時代的一位同學,她經常惹點麻煩讓人對她怒目而視,這個時候她會追著你問:“你怎麼生氣了?怎麼了?”結果沒人跟她計較得起來,因為她是一個對你的“生氣”有強烈好奇心的人,她真誠地想搞明白你的想法,這大概是交流的高段位了。

  兩岸交流就是皆大歡喜已成為一些人心中的定勢,因此接受不了刺耳與刺目,更不能刺心,其實交流的關鍵恰恰在於此處,回避刺耳與刺目,交流就停留在表面上,解不開心結,拆不掉心防。和風麗日還好,稍有風吹雨打,照舊草木皆兵,交流之功全破。

  兩岸間的矛盾仍層巒疊嶂,從夏令營的“你們中國”到政治上的“各自表述”,真要逐層破解,就要抱著皆大歡喜的終極目的,直面刺耳刺目的現實,以聽進逆耳之言的心胸與耐心,堅持交流下去,兩岸都是如此。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