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松花江畔聚焦文教交流制度化

2012年07月30日 09:2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張國立在論壇間歇接受島內媒體採訪。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國立的心願

  “仔細對比,大陸近年在影視交流的政策寬容與開放程度上,前進步伐略快於臺灣,建議兩岸以更加對等的標準和心態,同心協力,深化影視産業的交流合作。”7月29日上午,哈爾濱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擴大文教交流”專題研討會現場,快人快語的大陸藝人張國立一齣現就吸引了兩岸眾多媒體的目光。

  他顯然是有備而來。演講前,張國立先播放了剛剛殺青的電視劇《原鄉》片花。他精心打造的這部作品,講述了日漸凋零的國民黨老兵回大陸故鄉探親的往事。撇開催人淚下的故事作品,媒體主要聽到的是他和劇組在島內拍攝時遭遇的酸甜苦辣,尤其是缺乏文教交流制度化保障所帶來的重重障礙。現在,他最大的心願就是作品能獲准在島內播出。而這一切,似乎還是未知數。

  多年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工作的中共中央臺辦特邀專家肖夏勇表示,當前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已經取得長足進展,但與兩岸經濟往來的現狀相比,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對於兩岸文教交流現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有自己的看法。交流的一個障礙是兩岸的現有分歧,他認為,但這是歷史形成的局限,有些現在沒有辦法解決,不妨先放下來。這樣,有些問題比如兩岸文化市場的準入,“就不再是政治問題,而是相互尊重的問題”了。

  “大家都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臺商在上海投資的文化産業都有1000家了,大陸企業到臺北投個三五家又有何妨?”他反問。

  交流呼喚新框架

  或許張國立的現身説法讓大家心有慼慼焉,本次論壇專題研討會上,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實現制度化漸成共識。

  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召集人”李建興説,兩岸應互設文化辦事機構,未來可借此對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相關議題,進行持續深入的討論:“有了文化據點以後,它不僅僅是一個辦公室,自然會有辦事的人,會提出計劃,逐項往前推展。”

  肖夏勇也表示,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本身超越經濟的層面,需要一個更為宏觀、完整的框架為未來兩岸文化領域健康發展提供動力,為兩岸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及文化創意産業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擬定長期的發展藍圖。

  肖夏勇認為,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將有效搭建兩岸文化界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加強直接聯絡與溝通,保護兩岸文化團體和文化企業的權益,在雙方市場均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們非常希望兩岸可以進一步加強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的協商,讓兩岸交流更有制度化的保障。”

  中共中央臺辦特邀嘉賓趙少華則進一步建議,兩岸雙方在推動整體性、框架性的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協商時,不妨先從文化創意産業、文化遺産、文化藝術等文化具體領域著手,推動商簽相關協議,爭取實現文化各領域行業兩岸全面對接。

  “空窗期”仍有可為

  不同於經濟上商簽ECFA,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清醒地表示,文化交流上離簽訂協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空窗期”,兩岸有識之士如何務實面對?

  陳春霖給出的答案是尋找共同的歷史記憶。兩岸學術界可以先對近現代史做共同研究,比如在大陸最近清查涉臺文物時,能夠讓島內同行一併加入,共同維護,共同承擔責任。

  同樣來自臺灣的《聯合報》社社長項國寧表示,兩岸應以更廣闊的視野,推動包括新聞與出版在內的文化交流,以奠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據了解,目前大陸簡體版圖書在臺灣的進口額與銷售額遠超過臺灣圖書在大陸的銷售額,兩岸圖書交流呈現不均衡現象。項國寧建議,除兩年一次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之外,兩岸還應增加現場銷售機會,讓大陸讀者更多地認識臺灣圖書。同樣,大陸出版社也可來臺參加書展擴大交流。

  項國寧還建議開放廣告在對方媒體刊登的限制。他表示,臺灣因為內部有不同聲音,近年來對媒體刊登大陸廣告的限制不松反緊,甚至成為政治議題。他希望此事能回歸到對市場本身的考量上來,並建立起合理的管理機制。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