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綜述:尋訪山東古今事 心繫齊魯情未了

2012年07月13日 07:4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13日北京消息  “我本生西南,為學慕齊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散文家蘇轍以此句明求學齊魯之志。誠然,孔子在這裡誕生,泰山在這裡崛起,黃河在這裡入海,無怪乎後人紛紛心嚮往之。7月1日到10日,來自臺灣的近百位文化界人士在齊魯大地留下印跡,留下感懷;帶走了風光,帶走了學識。

  默罕默德説過:山不來我去。意思就是:山不會親自走到我們面前,而要我們親自去攀爬。來自臺北故宮的夏紅女士動情地對記者説:“所以我們跨海而來了”,置身在泰山之巔,黃海之濱,追尋歷史的足跡,細覽博物館中的珍藏,她道:“滿滿都是收穫,滿心都是感動”。

  臺灣《旺報》副總編孫瑋芒説:“一都要回歸本源”。臺灣是中華文化傳統的分支,山東,這個孔孟之鄉、齊文化發祥地、中華民族聖山泰山的所在,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只有回到本源,我們才能汲取新生的力量”。

  懷古

  “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攜夫人一起跪在孔子墓前?”臺灣德簡書院主持人王鎮華在最後一天的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上向在座嘉賓發問。

  將時光拉回到7月5日,兩岸文化界嘉賓行至聖人故里曲阜,到孔子墓前舉行祭拜儀式時正逢天降大雨。這座芳草清幽、古木參天的聖地,是孔子及其子孫後代的家族墓地,內有墳冢10萬餘座,亦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

  祭拜儀式結束之後,人群慢慢散去。兩位老人顯現在擁擠的人群之後,神情肅穆地走向孔子墓碑前,不顧洼地中的泥水,不顧頭頂滂沱的大雨,匍匐跪地,恭敬行叩首大禮。待禮畢之時,眼中已噙著淚水。

  這兩位即是王鎮華與夫人林怡玎。他在會上告訴大家:“在文化上我們應當認祖歸宗”。每天讀《論語》,每天教授儒學,當親身走到聖人墓前,面對一尊活的“精神體”,他坦誠難掩心中激動地心情。“我在先師墓前起誓,要做‘謀道不謀食’的君子,即便應者寥寥,也要致力把中華文化傳下去。”

  無論前人曾有過多麼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好在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博物館”這樣一種途徑完成中華文明的溯源儀式。

  以一個博物館同業的身份親臨山東博物館的夏紅,被山東博物館悠久又嶄新、古典又時尚的氣質所打動。館中陳列的陶瓷玉器,青銅器,石刻造像,書畫,工藝品等,無不令她感喟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産值得驕傲。

  更令夏紅感到驚喜的是,在魯繡工作坊她親眼看到了正在繡制中的“鵲華秋色圖”絹本手卷。出自元代趙孟頫的這幅中國古畫現被臺北故宮所收藏,身為臺北故宮編纂的夏紅再熟悉不過。畫中的“華不注山”位於山東濟南,尖聳的華山和半橢圓的“鵲山”隔著平緩水岸遙遙相對,青綠設色溫潤舒朗。

  看著繡師一針一線將畫中的山水躍然絹上,滿布繡線的手卷卻依然清逸薄透,秀雅的絲線光澤詮釋水墨畫竟如此的貼切,夏紅大讚“繡工真是了得”。在她看來,如同魯繡的細膩,山東博物館也是細膩的;如同“鵲華秋色”,山東博物館也是巍峨聳立的。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