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五緣”造盛會 兩岸謀共贏--寫在第四屆海峽論壇閉幕之際

2012年06月23日 08:0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22日,伴隨著“海峽物流論壇”“閩臺佛教文化周”等一系列活動的相繼結束,第四屆海峽論壇圓滿落下帷幕,留下兩岸同胞的依依不捨和對來年的期盼。

  經過四年的精心培育,海峽論壇已成為兩岸“草根”交流的盛會、大陸惠臺舉措的重要發佈平臺。順應兩岸交流大勢,在兩岸同胞的共同期待和努力下,海峽論壇將為兩岸基層民眾架設更多“心手相連”的橋梁。

  海峽論壇打造兩岸“草根”交流盛會

  福建與臺灣語言相通、民俗相近、宗教同源;利用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海峽論壇有效推動了兩岸基層民眾的大交流、大聚合。

  規模空前的第四屆海峽論壇吸引一萬多名臺灣人士參與,涵蓋臺灣相關黨派、工會、青年、婦女、宗教、農業、影視等30多個行業和領域,其中大部分臺灣基層民眾都是第一次參加海峽論壇。

  兩岸婚姻“談情説愛”、臺灣小吃風靡鷺島、近千名武林高手“以武會友”……一週時間、五大版塊、二十九項活動,既有論壇、大會上的“坐而論道”,又有街頭、廟會間的“坐言起行”。

  論壇期間,雲林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锝組織了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臺灣中南部156家宮廟、800多位信眾,到湄洲島祖廟祭拜媽祖,其中不少信眾還到福建各地旅遊“走透透”。本屆論壇新增加的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臺灣農民創業發展研討會、兩岸民族鄉鎮發展交流會等10項活動,受到廣泛認可。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秀瓊説:“再次來到論壇現場,發現海峽論壇進步很快,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令人驚訝。”

  臺灣各縣市組團參會,其中包括14位臺灣的縣市長或議長。臺中、金門、澎湖等多個縣市“扎堆”登場推介本地特色旅遊,為海峽論壇“品牌效應”寫下有力的“注腳”。民進黨當政的臺南市首次由市政府組織廠商、小吃業者和基層民眾等,參加論壇的多項活動,成為論壇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

  臺南市民意代表林燕祝把自己的這次參會形容為“破冰之旅”。她告訴記者:“本屆論壇我們推出了臺南推介會,我們的觀光旅遊局副局長率隊參加,這是很大的突破,非常好。”

  惠臺政策權威發佈為兩岸民眾“共謀福祉”

  經過四年的孕育成長,如今海峽論壇“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特點更加鮮明,其“匯聚民意,共謀福祉”的宗旨愈發突出。

  本屆海峽論壇期間,大陸宣佈了八個方面對臺惠民新舉措,涉及臺胞在大陸就業和大陸居民赴臺遊、便利臺胞來往大陸、進口臺灣大米以及促進兩岸教育、科技合作,增設兩岸交流基地等內容。

  消息一經宣佈,立即引發與會臺灣同胞的熱烈反響。不少島內人士獲知海峽論壇釋出的惠臺新政後,也對此“利好訊息”予以積極評價。

  臺灣知名學者陳毓鈞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以及大陸的持續快速發展,為臺灣年輕人就業提供了很大空間。海峽論壇推出這方面的惠民措施,符合臺灣民眾的根本利益,對年輕人來説更是一個“好消息”。

  兩次參與報道海峽論壇的臺灣《旺報》記者洪肇君説,對於臺灣民眾來説,大陸惠臺新政是每屆論壇最有真材實料的“幹貨”,希望大陸未來給臺灣民眾帶來更多“新期待”。

  “草根”聚會情暖兩岸 兩岸交流前景可期

  6月17日,本屆海峽論壇舉辦的第二天,“廈金”航線夜航開通,成為這條“黃金水道”十餘年發展歷程中又一標誌性事件。

  從一條航線到一個論壇,正是近年來兩岸關係蓬勃發展,孕育出這些兩岸民間交流的知名“品牌”。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張文生認為,“海峽論壇的成功舉辦,得益於始終堅持匯聚民意、傾聽民生、共謀福祉的辦會理念。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論壇活動內涵不斷延伸,辦會模式更加‘精細化’,為兩岸基層民眾的情感交流增添更多舞臺。”

  “天下之勢,以漸而成;天下之事,以積而固。”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兩岸同胞同心戮力、攜手耕耘。

  海峽論壇閉幕後,第四屆“海峽百姓論壇”將於23日在臺灣高雄舉行,其中八成與會代表來自兩岸基層。兩岸“草根”的大聚會,將在寶島臺灣繼續上演。

  “莫道今年春來早,來年春色倍還人。”第四屆海峽論壇落幕,為與會鄉親帶來諸多不捨之情以及對來年的更大期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本屆海峽論壇大會上説,我們熱忱歡迎更多的臺灣鄉親到大陸參訪交流,同時也鼓勵更多的大陸各界人士深入臺灣基層,廣交臺灣朋友。期待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繼續成為融洽兩岸同胞感情的“連心橋”,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發動機”。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