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獨”話語霸權已被打破(特別報道)

2012年06月18日 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舉辦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50余名兩岸學者就“未來4年臺灣政治格局及兩岸關係發展”為主題,進行了廣泛討論。與會者認為,未來4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期,機遇與隱憂並存,需要兩岸廣積智慧。

  新民意是兩岸關係最大動力

  “臺灣島內民眾對兩岸關係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變化。”北京聯大臺研院副教授陳星指出,以前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較為“無感”,認為和自己並無太大關聯,經過4年的互動,一些人切實感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自身福祉提高的作用,兩岸關係好壞已成為與臺灣升斗小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臺獨”話語霸權被打破,維持臺海穩定、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訴求,已成為臺灣主流民意,話語權的新變化,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最新動態。

  “這種認知結構的變化,會對政黨的兩岸論述和兩岸政策産生壓迫性影響。國共兩黨展開的政治互信構建,以及民進黨不得不進行的兩岸論述調整等動作,其背後都有臺灣民眾認知結構性改變的影子。這種改變後産生的新民意,會推動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向前走。”陳星説。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劉性仁也關注到了島內的新民意。“馬吳贏得選舉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打出的安定牌和兩岸牌得到了多數民眾的認同。”劉性仁如是説。

  對兩岸前景保持樂觀的劉性仁認為,未來4年,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民間交流無法阻擋,兩岸關係會持續推動及深化。

  商簽和平協議態度有變

  全國臺研會研究員嚴峻説,未來4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鞏固深化的難度不大,但兩岸要突破結構性矛盾、開創新的領域進行談判協商卻有難度。馬當局希望兩岸和平現狀制度化,臺“陸委會”也表示,要“進一步將兩岸‘不武’制度化,打造不可逆轉的兩岸和平局勢。”不過,對於商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態度,卻好像有變。馬英九在4年前宣誓就職時,曾主動提到要商簽兩岸和平協議。連任後卻稱,過去4年來兩岸簽訂的16項協議均可視為廣義的“和平協議”。在就職記者會上,他也強調目前沒有跟大陸討論和平協議的計劃。“這些均表明,馬英九面對兩岸政治領域關係基本上持回避態度,也使得未來4年,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臺當局對於推動政治商談、商簽和平協議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變化?對此,臺灣師大教授范世平認為,這是多種因素的合力。他説,馬英九在第一任期內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以展現其與民進黨執政時的差異性,連任後,其“兩岸關係改善”的歷史定位已經確定。在第二任期內,推動兩岸關係深化發展,要面對兩岸進行政治談判及商簽和平協議的壓力,恐遭致臺灣內部“傾中賣臺”的批評,加上島內選後政治議題退燒,美牛、油電雙漲等民生議題壓力驟然上升,使得馬英九對推動兩岸關係“由易轉難、由經而政”的動力不足。

  增進認同厚植互信是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林紅説,未來4年,兩岸關係發展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兩岸認同問題。兩岸密切交流並未帶來一個中國的共識和中國人認同的必然強化。“兩岸民間交流在規模、速度上空前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政經分離的現象,島內民調顯示,2008年以來,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不升反降。”

  臺灣青年聯合黨秘書長劉得詮説,從社會心理學層面分析,臺灣民眾先是患上了“中國認知分裂症”,然後出現“中國”認同退縮。臺灣早期對大陸的歪曲宣傳,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去中國化”的影響,形成了對大陸認知的偏差,這種偏差的改變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畢竟,到過大陸的臺灣民眾還不到1/3。“未來兩岸諸多問題的解決,都取決於能否不斷增進認同,厚植互信。”

  “遺憾的是,島內的這種認知偏差的塑造並沒有停止。臺灣目前使用的教科書中,臺灣史仍然單獨成冊,模糊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北京聯大臺研院兩岸關係所副所長胡文生説,因此,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修正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希望臺當局傾聽島內呼聲,重定臺灣歷史的坐標,不要讓兩岸民眾認同的疏離,成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鴻溝。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