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問題研究學者呼籲“預熱”兩岸和平協議商談

2012年06月10日 11:1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正在此間出席第二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的臺灣問題研究學者表示,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過程是兩岸逐步結束政治對立和敵對狀態的過程。在當前對簽署前提、內容等仍存在歧見的情況下,兩岸雙方應著手破解阻力,“預熱”和平協議商談進程。

  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孔小惠説,簽署和平協議能夠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展現大陸對臺灣問題對話與和解的立場;為兩岸眾多企業和商人帶來更大的安全感,為兩岸尤其是臺灣經濟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時,國共兩黨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就表明,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現在,兩岸關係已步入和平發展軌道,但和平協議的簽署雖有兩岸廣大的民意基礎,但離正式啟動仍有距離。

  “兩岸推動和平協議已經有一定氛圍,但從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來説,過去四年兩岸關係的突破大多表現在經濟議題上,政治議題的突破面臨極大的困難。”孔小惠説。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助理教授劉性仁提出,目前島內雖然認同和平協議簽署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制度化、固定化,但也有觀點認為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已經超越和平協議的階段,因此無需簽署。

  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嚴峻對後一論調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説:“兩岸兩會目前所簽署的16項協議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産生了相當助益,但它們並不能完全構築兩岸關係的和平機制。要真正實現兩岸關係和平制度化,必須有一份真正以兩岸戰爭與和平問題為主軸的協議。”

  就協議的功能,嚴峻認為:一是通過商談和平協議,有利兩岸增進理解,減少彼此猜忌,從而降低武力可能性;二是和平協議一旦簽署,將增加有意挑動武力方及可能發動武力方的成本;三是有利於處理兩岸意外軍事衝突,防止危機失控釀成大規模武力衝突。

  孔小惠表示,兩岸可先通過第二軌道進行接觸,討論出若干方案,為以後兩岸正式進行政治商談預熱;此外可各自設立類似和平委員會的代表機構,作為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主體進行商談。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9日在此間舉辦第二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兩岸50余名學者就“未來四年:臺灣政治格局及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進行了廣泛討論。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