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深化對接打造品牌創新機制--閩臺文化交流合作步步登高

2012年06月09日 09: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閩臺“五緣”,得天獨厚,助推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步步登高,從民間自發的“文化往來”,到兩岸文化業界攜手共同打造“文化産業鏈”,高潮疊起,好戲連臺。

  深化對接 共用成果

  在福州,集設計研發、産權交易、資訊發佈等為一體的閩臺文化産業園正在崛起。園區于2008年正式運營,從一個初步的構想到“57家臺資企業先後入駐”,兩岸文化業界攜手打造中華文化精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臺商蔡聖在園內投資建設的兩岸工藝美術展示交易基地裏,臺灣三義木雕、鶯歌陶瓷、竹塹玻璃、漆藝和福州著名的脫胎漆、上街木雕等一同展示。這個基地去年總交易額達7.6億元。

  “閩臺文化産業園2011年實現産值342億元人民幣,其中臺資文創企業實現産值30億元人民幣。”福建省文化廳市場與産業處處長黃錫斌説,未來5年園區産值將達1000億元以上,園區下一步將探索更加靈活的對臺文化政策,在産業準入、政策支援、法律保障等方面創新,推動閩臺文化産業園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特區”。

  不僅政府出資打造,一些民間資金也進入對臺文化産業園區建設。由廈門根深智業文化創意産業集團投資建設的廈門牛莊對臺文化創意産業園,從2010年成立到現在,在兩岸文創交流與合作上已初見成效。集團總經理黃歲進説,目前已有臺灣知名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等10多家臺灣文創企業簽約入駐。

  記者看到,在廈門牛莊的影視基地,兩岸藝人共同在這裡創作節目。由飛天樂國際影視有限公司與廈門衛視打造的自製閩南語喜劇《歡天喜地》在演員、製作多方面均與臺灣深度合作,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演員來自臺灣。

  來自臺灣的凱文告訴記者,飛天樂主要是將大陸的影視作品進行二次加工,如請臺灣演員配音後輸往臺灣,目前已完成10多部影視作品,其中《施瑯將軍》《朱元璋》等市場反應良好。

  打造品牌 拓寬領域

  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在福建已舉辦四屆,成為大陸地區吸引臺灣企業參展最多的綜合性文化展會。四年來,海峽兩岸文博會不斷在文化投資交易、産業合作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不僅設有影視産業展區、文化創意設計展區等專題展區,還設立了海峽文化産權交易區。

  “我參加了三屆文博會,一屆比一屆規模更大。”臺灣科技産業聯盟執行長黃展彥説,臺灣文化創意産業起步早,但是限于臺灣的市場環境,進一步發展有些障礙,臺灣很多企業有著很好的創意産品,文博會為兩岸業界合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不單單是海峽兩岸文博會,福建先後打造了海峽兩岸圖交會、藝博會、旅博會、茶博會、金門書展、海西廣告高層論壇等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文化交流合作的局面。

  與此同時,福建借助文博會等平臺的作用,近年來積極拓展閩臺文化産業合作交流渠道,並重點開拓在文化藝術、動漫和網路遊戲策劃製作等多個方面的合作渠道,為兩岸攜手發展文化産業開闢新空間。

  臺灣立晶窯執行長蘇正立説,兩岸文化交流十幾年來,民間交流已經十分熱絡,下一步希望有更大膽的做法,就是讓兩岸共同的文化藝術能産生更多的價值,“比如大陸的陶瓷業界提供一些條件,讓臺灣大師過來在創意上提升等”。

  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朱表示,福建還將進一步研究制定靈活的鼓勵辦法,吸納臺灣同胞或個人來閩投資文化産業,建立生産基地、地區總部、研發和行銷中心等。

  創新機制 常態發展

  4月,廈門藝術學校39名師生來到臺灣,與臺灣戲曲學院續簽“姐妹院校”合作協議書,並計劃于7月合作演出兩岸三地歌仔戲藝術節。

  兩所高校此前于2008年正式締結為“姐妹院校”,簽訂了2年的學術合作協議,在教學、戲曲、劇目、科研、表演、師生互動等方面進行常態化的互動交流。此次續簽後,雙方將在中華傳統戲曲舞蹈藝術文化的傳承與推廣等方面開展合作。

  目前,閩臺已有多個文化藝術院團和藝術院校締結為友好、姐妹院團和院校。陳朱説:“福建主動尋求與臺灣文化同行的溝通聯繫,通過與臺灣行政部門、文化機構、演藝公司、高等院校簽訂交流合作意向,形成長期化、制度化、常態化的交流保障機制。”

  作為即將在福建舉行的第四屆海峽論壇的配套活動,閩南文化節、媽祖文化節、鄭成功文化節等兩岸民間民俗文化交流活動也一同舉辦,屆時眾多臺灣民眾將和大陸同胞一起共用文化盛宴。

  陳朱説,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心靈家園,借助海峽論壇這個面向基層的兩岸民間交流大舞臺,開展兩岸文化系列活動,讓兩岸同胞傳遞情感、溝通心靈,共同傳承、保護和弘揚中華文化。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