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馬英九展開第二任 面臨深化兩岸關係等三大任務

2012年05月20日 10: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月14日晚,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出爐”,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以較大優勢擊敗競爭對手。圖為馬英九(中)在勝選後,與夫人周美青一起出席臺北開票晚會。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攝

  馬英九第二任期于5月20日正式展開。近四年來,臺灣聚焦經濟發展,兩岸關係明顯提升。未來四年任期,馬英九面臨促進經濟民生政策更利民、更好地彌合臺灣政治與社會裂痕,及鞏固深化兩岸關係等三大任務。

  第一任期回顧:臺灣聚焦經濟發展 兩岸關係明顯提升

  馬英九第一任四年取得明顯的經濟成績,從接手之初臺灣經濟增長乏力到2011年臺灣地區在全球的競爭力大幅躍升。馬英九團隊推出系列開放政策,全力鬆綁臺灣經濟,為其注入活力。

  2008年馬英九上任伊始,面對的是陳水扁多年鎖閉政策留下的臺灣經濟環境惡化狀況。加上全球金融危機,更令臺灣經濟雪上加霜。

  馬英九體認到,要改變現狀就必須積極發展兩岸經貿。為此,他提出“要堅持開放、大幅鬆綁、釋放民間的活力。”

  2009年馬英九上任一週年經濟政策初見成效。當年2月至4月,臺灣股市連續3個月漲幅居全球第一,企業訂單增加,大陸赴臺遊客數量從開始每天3000人發展到現在每天7000人,帶旺臺灣多個行業,臺灣經濟開始止抑上揚。

  馬英九第一任期的四年,經濟成長率獲得23年來最高;大陸游客帶來千億産值;2010年臺商回臺投資達406億元新台幣。

  2011年世界競爭力報告,臺灣地區的排名晉陞到全球第6名,創下歷年來最佳名次。

  臺灣經濟逐步發展、競爭力逐步提升,對大陸的開放政策和對兩岸關係的改善,是貢獻因素之一。有臺灣媒體指出,從中長期來看,臺灣競爭力的持續提升繫於兩岸可長可久的穩定關係及和平發展的大環境。就馬英九個人而言,在他主政三週年之際,臺灣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其穩定兩岸關係最為肯定。

  陳水扁時期,民進黨對大陸採取“政治對抗”、“經濟隔離”、“文化斷絕”的思維,兩岸關係舉步維艱。馬英九2008年上任後,一改陳水扁的對抗做法,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遵循“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原則,構建兩岸互動基礎。兩岸多領域、多層面的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化。

  (一)兩岸雙方釋善意,為兩岸關係定調。2008年4月,胡錦濤在博鰲會見蕭萬長一行。蕭萬長提出16字箴言:“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2008年11月,胡錦濤在北京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提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

  從2009年到2011年,胡錦濤又在會見連戰或吳伯雄的多個場合,提到應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為兩岸關係發展創造更好更有利條件等期望,並通過連、吳等人與馬英九互相轉達問候。

  2012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李克強會見吳敦義一行。李克強表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岸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吳敦義則説,期許未來兩岸能夠在“求同存異”上,繼續兩岸和平發展,展開務實協商。

  (二)兩岸兩會協商破解難題,助推兩岸交流深化。馬英九上臺後於2008年恢復了兩岸海協海基兩會協商。到目前為止,兩岸兩會已簽署16項協議,內容涉及兩岸金融合作、“三通”、開放陸客赴臺旅遊、農産品檢驗檢疫、司法互助、智慧財産權、漁船船員勞務合作等各個方面,集中解決了兩岸交流與交往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這些協議的簽署有效推動了兩岸交流的拓展與深化,尤其是2010年6月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意味著兩岸經濟合作已經跨入新階段,兩岸經濟合作向制度化方向邁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