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健檢醫師:惡性腫瘤成華人健康頭號殺手

2012年04月21日 10:4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國泰健康管理內湖中心健檢醫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兩岸三地民眾罹癌發生速度持續加快,大陸、臺灣、香港衛生主管部門最新的癌症數據顯示,惡性腫瘤已成為兩岸三地民眾健康的頭號殺手。

  這家醫療機構的健檢醫師李宗諭説,煙、酒、檳榔是兩岸三地華人罹癌的頭號致癌物,尤其吸煙更是直接導致肺癌的危險因素,8成以上肺癌患者皆為吸煙所致,長期吸煙者肺癌發生率更是不吸煙者的20到40倍;肥胖也是罹癌的主要威脅,華人女性快速成長的乳癌、子宮體癌與大腸癌,均與肥胖有關。臺灣衛生研究院所作研究顯示,肥胖女性罹患子宮體癌風險增為2.8倍、乳癌與大腸癌增為1.2倍;男性罹大腸癌與腎臟癌風險,則增為1.6倍與1.5倍。

  李宗諭建議,民眾應及早建立防癌觀念,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多吃蔬果,少吃鹽、油、燒烤或油炸食物,每天至少適度運動30分鐘、促進新陳代謝,更嚴禁香煙、酒、檳榔的危害,即可大大降低罹癌的風險。

  針對兩岸三地民眾好發的胃癌、大腸癌,健檢醫師邱榮彬説,胃癌是指發生於胃粘膜的惡性腫瘤,目前所知的胃癌危險因子主要與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免疫因素以及慢性胃病等有關,而大腸癌的發生則起源於腸部長息肉,大腸息肉指的是大腸黏膜隆起的突出物,好發在乙狀結腸與直腸,息肉可分為良性、增生性及容易癌化的腺瘤性,但兩者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可望大幅提高。

  邱榮彬表示,胃癌、大腸癌也與家族遺傳有關,因此建議家中若有一等血親曾罹患胃癌或大腸癌,家族成員滿20歲後,就應定期做篩檢。不過絕大多數胃癌、大腸癌患者都是後天造成,包括飲食喜好腌制類或太鹹的食物、吃太多紅肉、少蔬果,生活習慣上缺乏運動、過胖、抽煙,故即使沒有任何症狀或家族史的民眾,也應定期養成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腸胃鏡檢查的習慣。

  為提早篩檢出大腸直腸癌,臺灣衛生主管部門自2004年起就開始針對50歲以上民眾,實施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但篩檢率不高;2011年度50到69歲參與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僅約77萬人,只有全臺同年齡人數的14.5%。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