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文化界人士談富春山居圖合璧:缺月重圓會有時

2012年03月22日 11:3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真希望,會比六年早。>>文化背景

  《富春山居圖》

  元朝畫家黃公望作品,創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佈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淡雅,但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總長約690釐米,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做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侄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釐米,高31.8釐米,佔原畫十四分之一,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釐米,高33釐米。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説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無用師卷”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變賣收藏後進入清宮。但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為真,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敕敬書乾隆禦識文字,因此保留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説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