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圍觀兩會:文化交流成未來兩岸關係“重頭戲”

2012年03月10日 12:3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積極擴大各界往來,開展文化、教育等交流,使兩岸同胞聯繫更緊密,感情更貼近,利益更融合……”

  3月3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闡述兩岸關係時,“文化交流”同樣高頻率出現。賈慶林説:“……就兩岸文化交流情況等開展專題調研,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增進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

  對此,島內媒體的解讀是:文化交流將成為未來兩岸關係中的“重頭戲”。

  喚起共同的文化記憶

  事實上,即便是在兩岸對峙的歲月,兩岸民眾對於文化交流的渴望也從未停止過。

  上世紀70年代末,福建省曾有過一陣走私狂潮,當地沿海漁民用“袁大頭”銀元,在公海上從臺灣漁民手中換取當時大陸緊俏物資,鄧麗君、鳳飛飛、費玉清等歌星的原聲帶最受歡迎。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長期關注臺灣問題,他認為,文化交流的呼聲是促使當時的蔣經國當局開放兩岸交流的重要力量。以較為不敏感的文化交流為開端,兩岸各項交流才漸次全面展開。

  據島內媒體報道,自1991年至2008年底,僅大陸方面應邀赴臺的文化交流項目就達4500多項、4.4萬多人次。兩岸民眾對於文化交流的熱情,重要原因在於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在於兩岸擁有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

  “中華文化是兩岸的共同財富,是聯繫兩岸珍貴的情感紐帶。”談及兩岸文化交流的意義,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蔡瑋教授頗有感情地説,李登輝、陳水扁推行了20年“文化臺獨”,民進黨“有心人士”甚至到現在都未曾放棄“去中國化”,可看過了“山水合璧”,看到了乾隆書房的“三希堂法帖”分藏兩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記憶就會被自然地喚起。“文化臺獨”怎麼還會有市場?“這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神奇作用。”

  儘快商簽“文化ECFA”

  文化交流將成為未來兩岸關係的“重頭戲”,對此,有島內媒體發表社論指出,兩岸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化,將極大地增強兩岸人民的情感認同,為創建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

  進一步推動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楊開煌認為,商簽“文化ECFA”、實現兩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與常態化是重中之重。“三年多來兩岸文化交流迅猛發展,累積的豐富成果、經驗以及由此培育起來的民意支援,為兩岸下一步協商文化交流協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早在2010年,文化部部長蔡武就曾表示,大陸在“十二五”期間將會加大兩岸文化交流的力度,也期待雙方能夠商討以某種方式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據悉,今年兩會期間,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遞交的提案中也建議,適時商討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階段的跨越。

  兩岸“文化ECFA”的樣貌,島內學者已經有了細節思考:如條件成熟,可研議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加強兩岸文化創意産業領域的互動互利,共同商定政策扶持和投資保護機制;建立“文化實驗區”。比如福建閩南地區,與海峽東岸的臺灣有著“同根、同種、同文”的優勢,有比較成熟的交流與合作的基礎,可以率先進入合作共進的實質性的過程……

  助力破解兩岸政治難題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已由“萬馬齊喑究可哀”逐漸臻于“堂堂溪水出前村”。展望2012年的兩岸關係,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拓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有島內媒體發表評論指出,兩岸的和平發展最根本的還是文化的認同,文化上有了認同感,許多分歧就自然會消亡。深化兩岸以中華文化為主軸的文化交流,能夠拉近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形塑兩岸共同的價值認同。

  辛旗進一步指出,文化交流可以成為折衝政治分歧的緩衝地帶,成為“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平臺。而隨著兩岸經貿等各項交流尤其是社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中華文化將成為超越兩岸政治之爭尤其是意識形態之爭、制度之爭的重要共識,為兩岸破解政治難題營造良好的氛圍。(記者 李煒娜)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