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涉臺文物大調查:黃巷中事關閩臺的傳奇

2012年02月02日 10:15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郭柏蔭是清道光年間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擢編修,歷任江蘇按察使、廣西巡撫、署理湖廣總督等職。任內曾力主禁鴉片、緩漕糧、整頓治安、興修水利等,官聲甚著。這位福州籍的封疆大吏還把目光投注到臺灣,十分關心臺灣事務,曾將勤撫慰、嚴番界、查倉庫等提議上奏朝廷,被準後交付施行,且行之有效。郭柏蔭為何對寶島情有獨鐘?研讀史冊後記者發現,福州鰲峰書院教過臺灣學生的經歷或許是其中原因。

  鰲峰書院為清代福州四大書院之首,曾為我國培養了無數棟梁。時臺灣為福建轄下一府,鰲峰學院成為島內學子仰之彌高的求學聖地。《鰲峰書院志》有載,“十郡士膝踠足而至”,此中“十郡”即為福建原有九府加上臺灣府。另據史料記載,截至1804年,書院學生中僅取得舉人資格、有確切名姓記載,擔任臺灣教諭、訓導的就有8人,至于未得功名赴臺任教謀生的學子,更是不計其數。郭柏蔭當年在鰲峰書院設席開講,許多臺灣學子拜入門下,受其影響,三弟郭柏蔚也曾出任臺灣教育官員。

  歲序更迭,音聲已渺,好在還有他的故居可供追懷。走進其中,可見三坊七巷里較為少有的清水磚牆,相距20多米的馬頭牆高高佇立,隔開喧鬧的現代與靜穆的過往。故居前後三進,正門開在黃巷,後門開在塔巷,面積2130平方米四面以厚牆合圍,是典型的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古建築。三進天井兩旁都有回廊,狹長蜿蜒的廊中頂有覆瓦,稱“覆龜亭”。沿廊道可從大門直到後門,無需擔心日曬雨淋,一路賞花聽雨、觀星望月,別有詩情畫意。

  如今,雕飾門扇、古樸鬥拱、蜿蜒回廊依舊,只是,這座有著江南園林建築韻味的宅第,不再僅僅是“五子登科”的傳奇,也成為追尋閩臺淵源的鮮活載體。(記者 林娟 文/圖)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