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通訊:為“被遺忘”的孩子追尋未來

2011年12月16日 10:4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女子上涼山,堅守“麻風村”11載

張平宜和大營盤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圖片來源: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

  台灣網12月16日成都消息 從臺北到成都,經西昌赴越西。百次來川的張平宜,沒去過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也沒去過九寨溝與邛海,她只有一個目的地:大營盤村。

  為了最初一個善念,她堅守大營盤村11年。她不僅讓“麻風村”的孩子可以念到初中畢業,更為孩子們打開了認知外界的窗戶與回歸社會的通道,為那裏的孩子追尋未來。

  麻風病人子女專屬小學觸動了她

  “面對一張張無辜的小臉,我無法做到掉頭離開。”2000年左右的一次採訪,張平宜與大營盤村結下不解之緣。

  一走進大營盤村,所有見到她的人,都會親切地叫聲“張阿姨”,張平宜則會拉著他們的手聊上一陣。這位“張阿姨”不像遠道而來,而像是大營盤的村民,她對大多數村民的情況“如數家珍”,熟諳村裏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況和脾氣秉性。

  然而,11年前,這位“住別墅、愛時髦、甚至有些潔癖的千金大小姐”,從未意識到自己會與遠在四川涼山州的“麻風村”産生如此緊密的聯繫。那時的她,是臺灣新聞界最出色的“邊緣記者”之一。

  改變源於2000年左右的一次採訪。當年,張平宜跟隨國際組織走訪了川、滇、粵等地的“麻風村”。聽説越西縣大營盤村有所麻風病人子女專屬小學,她背上行囊就趕往這裡。“我看到的不僅是生命的凋零,還有正在長大的生命。”她説初見大營盤的情形深深觸痛了自己。

  張平宜堅信與大營盤的結緣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大營盤小學唯一的代課老師王文福,最渴盼的是能親手教出一個畢業生,‘麻風村’的父母的心願,是下一代能夠有點文化,走出‘麻風村’,被社會接納。”回想最初,張平宜説,“面對一張張無辜的小臉,我無法做到掉頭離開,以一個母親的心情,很想為這些還沒長大的孩子找個小小的未來。”

  最初這個小小的善念,轉眼已堅守了11年。張平宜認為,要讓當地的孩子回歸社會必須靠教育,而教育的基點就在學校。於是,她回到臺灣後,邁出了幫助完善大營盤小學的步伐。

張平宜和孩子們合影。圖片來源: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

  “麻風村”建起了一所“貴族學校”

  學校的條件很誘人,“一是讀書不但不用錢,還有獎學金;二是學校有好吃的營養午餐。”

  讓孩子們讀書,是她最初的夢想。這個夢想到現在,已經擁有了這樣的內涵:17名公辦老師,330名學生。

  當記者一行進入大營盤村小學,一群孩子興高采烈地衝著我們打招呼,其間不時夾著“Hi”、“Hello”等英語,有的還對著鏡頭扮鬼臉。“之前你們肯定無法想像孩子們有多陽光!”負責學校後勤工作的志願者戴靜向記者感嘆。

  講到當年和家長上演的“搶”孩子大戰,張平宜對自己的“恩威並施”頗為得意:“學生進校,我就和家長簽合同,不讓孩子念完書就讓他們賠錢。還拋出頗具誘惑的條件,一是讀書不但不用錢,還有獎學金;二是學校有好吃的營養午餐。”有一次,為了不讓一個孩子中途輟學,張平宜“威脅”家長要把他家唯一值錢的VCD抱來抵賬,孩子最終留在了學校。

  孩子們來了,她便與涼山州臺辦、越西縣臺辦負責人一起到縣教育局申請公辦老師指標。

  學生多了,老師來了,校舍問題又凸顯出來。為籌集建房資金,她在臺灣當上了“賣蠟燭的小女孩”。30萬元人民幣的“戰果”讓學校在2002年有了6間磚木結構的教室和2間學生生活用房。

  2003年,她在臺灣創立了“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希望這個溫馨的小團體,能為這群被麻風烙印的小孩耕耘一份真正的希望。在張平宜籌得的所有款項中,有一筆最讓她得意。2005年,她參加了第二屆“keepwalking夢想成真資助計劃”,憑著一股為孩子們籌錢的勇氣,最終戰勝800多位對手。170萬元新台幣的獎金讓學校有了第一棟三層的教學樓。

  午餐時間到了,張平宜匆匆趕到廚房為學生們添菜加飯,這是她每次回學校最喜歡的一件事。“看到學生吃得開心我就高興,現在我們協會每年要投入80萬元人民幣來幫助改善學生吃住。”張平宜説。

  記者問,“知道有人稱大營盤小學為‘麻風村’的‘貴族學校’嗎?”她爽朗地笑起來:“其實我自己也這樣叫。只要有學校,只要能讀書,孩子就可以是富足的。雖然只有兩菜一湯,但孩子可以吃上免費而健康的午餐。學校建築也並不特別,但我看見人們的變化,他們的精神是富足的。”

  媒體從業經歷讓張平宜很懂得運用媒體的力量。媒體的關注,使當地政府將更多關愛的目光投向“麻風村”。2005年,涼山地區的“麻風村”告別“幽靈村”的歷史,在戶口普查完成後,大營盤成為正式的行政村。2007年,國家投入扶貧資金在當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給村民增加補助。

  “我們有了多媒體教室,今年2月,縣委書記在學校現場辦公,當地一下子批了110萬元,把附近村民的便道也給擴寬了,車可以直接開到校門口。”戴靜説。 

  大營盤的孩子是她最甜蜜的負擔
  
  採訪組在大營盤小學兩天的時間,與張平宜的聊天常常會被訪客打斷,或是學生們結伴來和張阿姨説説話,還不時送束用野花編成的花環;或是已經畢業的學生專門回校看看張阿姨;再或者是村民來張阿姨房間坐坐。

  陪同採訪的越西縣工作人員説,“張平宜完全融入了這裡,把心給了孩子們。村子裏遇到有爭議的事,只要張平宜在,村民們都會來找她評理。”

  到達大營盤的第二天,正值涼山放彝族新年假,學校要辦一場篝火晚會,張平宜和校長羅桂平一起忙著準備。“現在學校的老師都很安心,不少其他縣麻風康復村的女子來這裡學習,一些非‘麻風村’的孩子也開始慕名來就讀,還獲得了各地來的志願者的支援。”羅校長已在大營盤小學當了6年校長,與張平宜的合作也愈加默契。

  之前,大營盤村沒有中學,大家對“麻風村”的刻板成見依然未消,大營盤小學的孩子們小學畢業後將再次面臨失學。張平宜又向當地教育部門提出,要在大營盤村建中學。

  當地政府在2007年投入49.59萬元為學校修建了學生食堂,2008年又投入335萬元修建了教學綜合樓、學生宿舍和教師週轉房。今年,涼山州教育局特批這所村完小可以面向全州招收初中生,大營盤小學成為一所功能完備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周邊各縣“麻風村”的孩子們都能夠上中學了。

  在讓孩子唸書、建一所村完小、就近上中學這些夢想逐一實現之後,大營盤村後代的社會化回歸成為了張平宜的第四個夢想。

  2005年以來,大營盤小學先後有6屆120名學生畢業,但很多已有十六七歲,有些甚至有二十多歲,就業非常困難。“讓他們半工半讀,既不中斷學業,又能掌握一門技能。”2008年,張平宜依託弟弟在青島的工廠,建立起名叫“希望之翼學苑”的職業培訓學校。

  學英語、學電腦、學技能,從大營盤走出來的孩子們又走進了張平宜為他們構建的培訓基地。張平宜還親自設計“生命教育課”,電影、“探索頻道”紀錄片都包括其中,還有臺灣來的老師教授文藝課程。“我是想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很精彩,一定要好好活。”張平宜説。

  她在學校舉辦的“志工營”活動已延續8屆,在臺灣也有了一定影響力。每年大概有20多個志願者到大營盤小學停留3個禮拜,他們寓教于樂,引導孩子們愛清潔、講衛生,更引領他們認知世界、收穫自信與處事禮節。

  11年,大營盤的孩子成為了她永遠的牽掛,成為了她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擔。回望這一路走來,各種艱辛不言而喻,但看見大營盤漸漸走出陰影,張平宜幸福滿懷。

  採訪結束時,張平宜笑言自己“不滿足”,既然入圍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就非常希望能被選上,因為“這代表著太多人的努力,包括每一個支援自己的親友,每一個關注麻風病防治康復事業併為之付出艱辛努力的人。”

  其實,生性浪漫的張平宜還有一個夢想。她將它寫進了自己的《臺灣娘子上涼山》一書:“那就是在學校坡地高處興建一座書香亭,亭子四週要種薔薇,花季時薔薇燦爛綻放,天氣好時,邀三五好友來到書香亭下,暢飲一杯熱騰騰的濃馥的咖啡,享受大營盤山林景色,聽著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看著他們在校園嬉戲的活潑身影,痛快細數大營盤的前塵往事。”(台灣網四川省臺辦通訊員 鄒青)

  【人物名片】

  張平宜,“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執行長,出生於臺灣雲林縣,曾擔任《時報週刊》、《中國時報》記者及撰述委員,作品《臺灣艾滋病防治經驗》、《終戰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後獲得第七屆吳舜文新聞採訪獎等獎項。著《悲歡樂生》一書記述臺灣麻風病療養院的歷史,入圍德國第二屆“尤利西斯國際報告文學獎”。

  她11年來投入幫助涼山州越西縣大營盤村的事跡,先後被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道,反響強烈。今年7月,她獲民政部”第六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稱號,併入圍“2011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

  瀏覽更多各地涉臺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