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四十年繪熊貓 馬高驤畫筆描摹兩岸未來

2011年12月14日 15:2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知名藝術家馬高驤(左二)在“兩岸大交流 你我共參與”網路作品大賽頒獎晚會現場。(台灣網 田雲鵬 攝)

  台灣網12月14日北京消息 在日前舉辦的“兩岸大交流 你我共參與”網路作品大賽頒獎晚會上,看著身邊童畫組獲獎的小選手和書畫組獲獎的高中生,將畢生精力致力於描繪國寶大熊貓的生態的知名藝術家馬高驤先生對於這些未來的藝術家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馬高驤在頒獎大會上説,“我們通過網路參與到這個世界中來,很多不同的聲音都會得到理解和促進,也會創造出更多的、想像不到的美好事情來。”

  四十載熊貓情 用激情描繪友誼的使者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馬高驤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以及亞、歐、美、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寶大熊貓這一題材,是馬老傾注了畢生情感的創作主題,熊貓在他的眼裏早已超越了珍惜動物這個概念。

  迄今為止,一共進出川西等大熊貓生活的地區采風多少次,馬老自己都已經記不清了。經過無數次對大熊貓生活形態、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細心觀察,馬老將大熊貓的各種神態、動作都深深地刻印在了心間。他筆下的大熊貓,或玩耍,或嬉戲,母子相伴,或相互救援……個個活靈活現,不論眼神還是動作,都傾注了馬老對大熊貓深深的愛。 

  “四十餘年來,我一直是用充滿激情的心態去畫大熊貓。”馬高驤説,“大熊貓是華夏的瑰寶,是世界的活化石,藝術家不關愛它表現它,是失職的。”馬老一直難忘若干年前見到過的大熊貓艱難的生活狀態,更難忘溜到川地羌族民居偷吃食物的熊貓的憨態,在他眼裏,大熊貓不僅僅是種瀕危動物,而是和平和友誼的使者。

  基於對熊貓的熱愛和對臺灣同胞的真摯情感,馬老自2006年為贈臺大熊貓徵名開始,就一直關注著贈臺大熊貓團團和圓圓,為此,馬老創作了贈臺熊貓團團圓圓系列國畫。馬高驤説:“贈送臺胞大熊貓,是大家共同發展友誼的象徵。我希望大熊貓能讓臺灣同胞早點見到這個寶貝,因此為了慶賀這件具有美好而深遠的意義的事情,我畫了一系列的熊貓,其中囊括了大熊貓的各個生活狀態以及生活場景。”

  馬老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有責任把國寶熊貓這個題材,提升到中華兒女應該共同關注的題材來畫。把熊貓放在大自然這個環境中,用感情畫出生態,畫出和平,畫出祥和。

  童眼看世界 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愛

  網路作品大賽童畫組10歲的小獲獎者蔡榮華,用他的畫《和平鴿》希望告訴小朋友們,他要搭一座用草構成的橋,讓大陸和臺灣的小朋友不再被海峽隔開。而6歲的小女孩應萱,則希望在魔幻城堡裏用魔法使大家都成為一家人。馬高驤看著身邊這些孩子們童趣的舉動和話語,眼睛裏寫滿了慈愛。

  “孩子是這個世界未來的主人,讓孩子們在一起成長,互相間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在感情上也好,生活上也好,讓孩子們從小就有各種交流,都會讓他們充滿愛心,會讓世界充滿了友愛,更加會增進我們社會的和平與和諧。”馬高驤説,“因為在小孩子們是用人的本性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在他們眼裏,花花草草都有感情,有生命的、和諧的,他們會把世界看得非常和諧、美好。”

  在馬老看來,孩子是未來的一代,是聰明的,是有智慧的,即使是處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孩子,相互間哪怕語言有障礙,都可以相處得很融洽。他説:“讓兩岸小孩子一起玩耍,用圖畫來交朋友,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這可以讓孩子從小時候就知道原來世界是不同的,讓他們開闊眼界,對他們人格的培養和心靈啟迪上都很有好處。”

  馬高驤希望孩子們能夠從現在開始把自己一切的學習、生活都跟周圍的世界聯繫在一塊,那麼自己的生活視野就會開闊得多,這樣可以讓我們的世界擁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愛,那麼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寄語兩岸未來藝術家:紮根民族、發展未來

  “兩岸大交流 你我共參與”網路作品大賽書畫組有一幅書法作品“歸宗”,作者是湖北省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學生徐思原,這幅字是他在臺灣交流學習時所作,有感於臺灣同胞和我們同文同種,同宗同源。看著這些走上了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之路的年輕人,馬高驤對他們賦予了很高的期待。

  一直以來,馬老接觸過很多正在藝術之路上探索的年輕人,看到了一些被馬老稱為未來藝術家的年輕人在現今藝術發展當中的困惑,特別是在民族文化藝術方面的困惑。怎麼能在傳統的基礎上走出世界更高的水準呢,這不僅僅是沿襲古人的思維,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融合和創作。藝術的發展就像跟建築高樓一樣,基礎深了,高樓就會蓋得更高,而這個基礎就是幾千年積澱下來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通過近年來的交流看得出,兩岸書畫界目前存在一些差距,但是這個差異是必然的,如果都是一樣的就沒有特點了,藝術貴在有特色的創作,因此有差異是好事,我們該在發揮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去變革。”馬高驤説。因此,他希望兩岸未來的藝術家們,能夠有所發展,在漫長的藝術探索之路上能夠走得更好,希望他們根基雄厚、紮根民族、發展未來。(記者 徐維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