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大交流系列訪談:李章程感觸兩岸學生交流點滴

2011年11月29日 13:0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絡部臺灣處李章程和台灣網主持人董潔在節目錄製現場。(台灣網 段富兵 攝)

   台灣網11月28日北京消息 11月16日,由台灣網和中國網路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兩岸大交流、你我共參與”涉臺專家學者系列訪談節目,邀請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絡部臺灣處幹事李章程。訪談中,他與大家一同分享了自己親身經歷和親眼見證的兩岸學生交流故事,以及他所感受到的濃濃兩岸情。

  時隔六年,李章程還清楚地記得,2004年的2月,那時他還是一名青澀的在校大學生,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了一個兩岸交流活動,負責接待來大陸參訪的臺灣大學生。短短一週的活動,讓他無限感慨、留戀萬分。他在日記中寫下心得體會,暗自下了決心並設立了一個目標:未來不管在哪,無論從從事什麼工作,都希望為兩岸和平貢獻一份力量。

  如他所願,李章程一路走到今天,從宋慶齡基金會的一名志願者成為正式工作人員,沒有辜負他對自己的期望。如燕子銜泥,一直在為兩岸交流搭建橋梁,貢獻己力,即使當初緣起甚為簡單:能親自去一趟臺灣,見見參加志願者活動時認識的臺灣朋友。但是多年下來,這個最初的信念卻改變了他的生活。李章程認為,後來的很多東西超越了他跟當年那些臺灣朋友之間的情感。因為兩岸交流之間,有太多的感動,不僅局限於人和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兩岸之間有太多的情感紐帶,有太多的難分難捨。

  訪談中,李章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06年,宋慶齡基金會舉辦了一個由兩岸大學生參加的研修論壇。論壇有80名臺灣學生參加,先到西安再到北京。在西安參訪的過程中,來自臺灣的一對兄弟急切申請欲打車前往甘肅,經了解才知道,他們祖籍在甘肅,遠在臺灣家中的爺爺交代此行要前去尋根。最後,他們未能依計劃行事,但是他們懇請,只要途經甘肅,務必停下車來,讓他們的雙腳親自踏到那片土地上,“站一站就好。”

  “愛心、責任、奉獻”,李章程認為,這是他所從事的工作的核心價值。作為對宋慶齡女士畢生心願的一種繼承和發揚,他認為基金會的工作不僅很有意義,並且很偉大。宋慶齡的思想和精神作為基金會最寶貴的資産,也是機構的定位和文化內涵。秉承著這種精神,基金會不僅在兩岸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還成就了一段“跨海情緣佳話”。

  那是2007年,宋慶齡基金會組織交流團遠赴臺灣,參加“兩岸青年菁英研習營”的活動。8天的活動結束之後,來自武漢大學的女學生王菲和臺灣學生接待團的團長何丞諺萌生了友誼之外更深的情感。李章程説,他後來也聽到這個消息,但是他個人向來對於兩岸的戀情保持審慎看待的態度,因為從兩岸走到一起,從愛情走進婚姻的殿堂,從兩家人變成一家人,存在著重重阻隔。

  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對戀人最終跨越了海峽的地理界限,也跨越了4年的時光距離。他們于去年訂婚,並於今年9月在北京舉辦了婚宴。而李章程作為見證人,自然也被邀請到了婚禮現場,為新人主持了難忘的盛宴。

  據李章程説,雙方父母一見如故,相互之間也培養了很深厚的感情。這場修成正果的跨海姻緣,離不開長輩們高度的支援。由此可見,兩岸交流之中不僅年輕人相處融洽,上一輩的人之間也同樣沒有距離,讓人感慨良多。

  經常組織、參加兩岸交流的活動,頻繁與眾多青年學生接觸,讓李章程的心態尤顯年輕,也變得更會習慣孤獨。年輕人的活動很熱烈,然而活動結束之後,怎樣平靜自己的內心,怎麼去堅持,怎麼去感受眾人中的孤獨和一個人的充實,李章程説:“這需要博大的精神和堅持。”

  每次交流活動結束,李章程都會對兩岸青年道一句臨別贈言:“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而今,那些學子也恰如漫天的星辰,分散世界各處,然而距離拉不遠曾經依偎的心靈,問候的明信片如片片雪花飄向李章程的手中。兩岸之情,亦如星火燎原;骨肉親情,終將同胞融合凝聚。理性的去感動,誠摯的去投入下一次活動,李章程總在這樣提醒自己。

  訪談最後,李章程現場演唱了一首由兩岸學生合作的歌曲《我們的心》。正如這首歌所描述的那樣,因交流活動而結識的兩岸學生,滿懷深情共譜佳音,打動人心且回味無窮。(台灣網 芮益芳)

  視頻: “兩岸大交流 你我共參與”系列視頻訪談——李章程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