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靄君説,父親腳踏實地的做事態度,是她一生受益無窮的無形遺産。“父親經常教我英語。記得他擔任民革中央主席時,辦公桌上有一本英語字典,被他反覆翻閱,變得十分破舊。有一次,我送給他一束康乃馨,他便教我‘康乃馨’一詞是由英文‘carnation’譯音而來,還教我如何舉一反三。”
問與答:總結歷史經驗完成辛亥志士未竟事業
文匯報: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有哪些重要意義?辛亥革命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有什麼啟示?
李靄君:辛亥革命100年之際,回顧總結其歷史經驗,對於中華民族今後發展有著重要啟迪。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的真正意義,在於學習先賢的革命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正氣。只要保持兩岸關係的穩定,保持臺海局勢的穩定,保持兩岸各自政策的穩定,兩岸就可以真正實現互利雙贏,為共同邁向民族復興創造條件。早日解決臺灣問題,不斷深化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海峽兩岸愛國僑胞在內的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一百年前的辛亥志士們,以及一百年來所有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目標。
文匯報:您的祖父、父親給您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在您記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李靄君:我的名字是爺爺起的,家裏女孩子是君字輩的,爺爺想了想,説就叫靄君吧。小時候,爺爺很喜歡我。他去世的時候,我年紀很小,只有兩歲多。現在還記得小時候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溫馨鏡頭。我對爺爺生平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家人口中得知。爺爺、父親將畢生精力獻給國家,留下來的有形遺産很少。而父親踏實樸實的做事態度,是我一生受益不盡的精神財富。
文匯報:對於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工作,民革下一步有何設想與計劃?
李靄君:在民革對臺灣青年的一項調查中了解發現,目前約有七成的受訪者有意向赴大陸就業或者考察發展機會。在此形勢下,民革中央聯絡部下階段的創新工作,將投向鼓勵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方面。民革近年來已展開舉辦青年創新創業論壇等有益嘗試,下一步將考慮與相關方面合作,創立文化創業産業等領域的創業平臺,滿足臺灣青年此方面的需求,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夯實兩岸共同利益基礎。(本報記者 凱雷、何凡、王曉雪)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