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電影教母”批內地電影:只剩個“大”字

2011年10月23日 08:30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性格爽朗的李烈對內地電影的弊病直言不諱

   一個體操冠軍,經歷了殘酷的青春、血腥的幫派生活,最後站在了人生的領獎臺上———這是今年火爆臺灣的電影《翻滾吧!阿信》所講述的故事,也是一段鮮為人知的真人真事。前日,該片監製李烈攜男主演彭于晏出現在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影片也首次在內地亮相。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李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能感動我的劇本,一定能感動觀眾!”對於目前一派浮華的內地大片,她則不客氣地指出:“現在內地的電影,除了一個‘大’字,別的什麼都沒有了!”

  【她眼中的上乘之作】

  “能感動我的劇本,就能感動觀眾”

  《翻滾吧!阿信》講述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勵志故事。主人公阿信(彭于晏飾)因為長短腳的天生缺陷,被母親硬拽著離開了他喜歡的體操運動。現實的殘酷讓阿信誤入歧途,在充滿暴力的荒唐歲月中迷失自我,直到他決心重新追尋夢想,在朋友與家人的鼓勵下,抓緊人生最後一次翻身的機會,朝著跳馬臺飛奔而去,翻上天際……

  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影片裏,導演林育賢用上了“青春片”、“黑幫片”、“勵志片”三種商業元素。對此,李烈卻表示並不是刻意為之:“這樣理解不對,我們的故事是完全根據導演的哥哥林育信的真實經歷改編的。林育信現在是臺灣的一位體操教練。”

  李烈曾是臺灣家喻戶曉的女明星,《一剪梅》、《含羞草》、《又見夕陽紅》是她的成名作。而近年她一連監製的三部電影《囧男孩》、《艋舺》以及《翻滾吧!阿信》,卻為她帶來更大的聲譽。一時間,大家都在問:“是什麼讓這個女人有如此敏銳的觀察力?”對此,李烈搬出自己的從藝經歷:“我18歲開始演戲到現在,不知道看了多少劇本。一個好的劇本,就能讓一部電影成功了一半。能打動我的劇本,就一定能打動觀眾!”

  【她預測的臺灣電影】

  “文藝小清新,是臺灣電影發展的方向”

  電單車、郵筒、公共電話亭、籃球場、舊卡帶……這些在臺灣電影裏經常出現的場景和道具,都被打上了“小清新”的印記,這也成為許多影迷鍾愛臺灣電影的原因。在《翻滾吧!阿信》裏,彭于晏用來“把妹”的尋呼機,也讓觀眾仿佛回到了那個“數字戀愛”的時代。當然,暗戀也是“小清新”電影的永恒主題。

  不過在2008年,魏德聖導演拍出《海角七號》之後,臺灣電影開始了商業化的轉型,《艋舺》、《劍雨》、《賽德克巴萊》等一大批商業電影應運而生。“在《海角七號》之前,臺灣人是不看本地電影的,甚至有人覺得看臺灣電影是一種羞恥。”李烈這樣評價近年臺灣電影出現的分水嶺:“而現在,如果你沒看臺灣電影,那你會和身邊的人失去很多交流的話題,甚至被整個時代拋棄。”不久前在臺灣公映的《賽德克巴萊》,以其大製作俘獲人心,目前票房已經超過6億元新台幣(約1.2億元人民幣)。不過李烈卻認為,臺灣電影的發展方向還是會在“小清新”的路線上走下去。“與這種大製作的電影相比,文藝小清新電影更適合臺灣市場。像《賽德克巴萊》這樣的題材,做多了,觀眾就承受不了,有些過於沉重。而觀眾需要的是娛樂,所以你要不斷地供應娛樂!”她説。

  【她了解的內地電影】

  “大製作、大投入、大卡司,然後就沒了”

  目前,內地的星美影業正打算將《翻滾吧!阿信》引入內地院線,如果順利,該片將於歲末與觀眾見面。

  談及對內地電影的看法,李烈直白地道:“我不喜歡現在內地的電影,它們就只有一個字———大,大投入、大卡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看多了,觀眾是會麻木的!”她還比較了臺灣導演和香港導演:“臺灣的年輕導演,在人文方面可能會素質高一些,他們是看很多藝術片長大的。而香港那樣的環境,則讓導演變成做‘速食商品’的工具。相比之下,如果臺灣導演到內地拍戲,可能會更了解內地人的情緒,畢竟兩岸的淵源太深了。”至於自己的“北上”計劃,李烈説目前還沒有合適的項目,“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不去內地做合拍片?很抱歉,目前沒有一個劇本能打動我。但如果要我自己獨立去做一個內地的電影,我恐怕也不行,因為畢竟我對內地的生活還不夠了解,等一個合適的機會吧。”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