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後,中國慘遭列強淩辱,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北京……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簽署,一聲聲亡國的警鐘敲響,在後來70年裏,始終伴隨著國人。期間,一次次奮勇的反抗終告失敗,一次次努力的革新戛然而止,興辦洋務,送幼童出洋,建立水師,我們不是沒有去嘗試,但甲午一戰,全軍覆沒,一切灰飛煙滅,裂土失地,百年過後,仍然芒刺在背。
如果説那時的自強圖存,一開始還局限在維護滿清的統治上,那後來的革命與保皇的論戰,但卻已開始尋求本質上改變國家落後命運的良方。但是,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曾經浮現的一縷曙光終沒能照耀整個中華大地,留下的卻只是戊戌六君子的鮮血和譚嗣同那“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從容就義的詩句。
但歷史的腳步終未停滯,一種比保皇思想更進步的,讓封建帝制絕跡于中國的共和革命理念開始萌芽,茁壯成長。一個叫孫中山的人出現在改變時代進程的舞臺上。1894年,他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他開始尋求新的救國道路,期間經歷多少次起義失敗,無數次流亡遇險,但他所主張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的共和理念卻著實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於是乎,海內外革命浪潮滾滾,眾多有識之士群起響應。1911年,隨著武漢的一聲槍響,中華大地被革命的浪潮席捲,腐朽的滿清終告倒臺,千年封建帝制也就此結束。中國蹣跚地邁入共和時代。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