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寫真:臺北華夏文物展折射兩岸人文內涵

2011年10月13日 08:58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世界現存的古文明中,華夏文化是被公認延續最久的文化體之一。在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歷史博物館,所藏華夏文物約5.6萬餘件,涵蓋各個時期及類別。這裡正在舉辦的華夏文物展,集中展示了彩陶、青銅器、陶塑、唐文物、錢幣、瓷器、文字藝術、宗教文物、文玩等10項主題,讓人認識華夏文化演進中的多元文化。其中展出的4件國寶級文物和8件價值僅次於國寶的重要文物,更折射出兩岸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華夏文物展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北魏曹天度九層石塔,為該館的鎮館之寶,對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遺憾的是,該寶塔身首分離已有70餘年,塔身在臺灣,塔頂在山西,身頂異處,不能璧合。兩地在為中華文明而驕傲的同時,又在共同訴説著中華民族的悲歡離合。

  新石器時代的雙鉤紋雙耳壺,是辛店文化的彩陶遺存。辛店文化是青海、甘肅洮河一帶的文化遺址,距今約3000年。陶器以粗砂質紅陶為主,器表彩繪佔有相當的比例,器體特大,原本器表仿佛穿上一件紫紅色陶衣,上半部有豐富的褐色彩繪紋飾,包括回紋、鳥紋和太陽紋等,彌足珍貴。另一件春秋的蟠龍方壺,由河南新鄭鄭冢出土一對,大陸和臺灣各存一件。此器為青銅質,綠銹堅實,斑駁瑰麗,頸部左右各有一大形龍耳飾,底座為雙龍伏底,虎形龍飾為其顯著特徵,彰顯了“古紀顯龍虎”、“龍盤虎踞”的獨特文化現象。

  唐三彩無疑是華夏文物展的一大亮點。唐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造型獨特,身施以黃、褐、綠三色釉,並加藍彩,頭部也有繪彩痕跡。唐三彩馬作為中國藝術瑰寶,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是認識中國唐文化歷史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唐三彩天王神像更象一個武士,全副武裝,身穿鎧甲,胸前與背後均飾一對圓護,這種圓護大都以銅鐵等金屬製成,光亮無比。在戰場上因日光的反射會發出耀眼的光,故稱明光鎧。這種鎧甲至遲在三國時期已經出現,折射出中國兵家文化的光芒。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