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共同的緬懷與期盼—兩岸學子關於辛亥革命的對話

2011年10月08日 19:4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共同的緬懷與期盼

——兩岸青年學子關於辛亥革命的對話

  百歲光陰能幾許,一彈指頃去來今。

  回首百年前的那場偉大革命,追思百年來的那些夢想和傳説,感受一個世紀以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的奮鬥歷程,兩岸青年學子有著共同的緬懷與期盼。

  兩岸青年學子,對辛亥革命雖有著各自的理解和闡釋,但對革命先賢的深切緬懷、對民族復興的殷切期盼,卻有著共同心聲。

  一心救國,義無反顧--辛亥革命的精神彪炳千古

  記者:辛亥革命已經過去100年了,你覺得這場革命離自己遙遠嗎?

  潘艷梅(清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感覺有些遙遠,畢竟已經過去一百年了,我們只能從歷史書籍、電視和電影中了解當年發生的事情,這與親身經歷或者親耳聽親歷者講述是不一樣的感受。而且從我們出生至今,國家一直和平繁榮,難以體會到辛亥革命中的激情、熱血。但是這場革命對歷史的深遠影響無法磨滅。

  王威凱(臺灣靜宜大學學生):就時間點論之,這場革命對於“90後”的我確實是一段遙遠的史事,但若以革命所傳承的精神意義,卻是刻骨銘心,大有近在咫尺之感。其因在於,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同於以往的江山易主、王朝顛覆,而是廣大人民齊心衝破千年封建帝制的烏黑牢籠,建立民主政治的光輝轉捩點。

  記者:在你所知道的辛亥革命的故事中,哪件事讓你印象最為深刻?

  姜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黃花崗72烈士和林覺民的故事。尤其是林覺民的《與妻書》,不僅表現出他與妻子的伉儷情深,更表現出他一心救國、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很讓我感動。

  王威凱: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山先生於1913年8月乘船自福建馬尾抵達基隆,住在臺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館裏,並秘密會見了翁俊明、蔣渭水等抗日誌士,還留下了“博愛”兩字的條幅給旅館主人。如今這家旅館已成為“國父史跡紀念館”。

  記者:你認為辛亥先賢的哪些精神最值得我們後人緬懷和承繼?

  陳潔茹(北京科技大學在臺交換生):我認為最值得繼承的是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在黑暗的社會環境下,革命先賢們敢於站起來,為民主自由拋頭顱灑熱血。將這種精神繼承併發展下去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緬懷。

  謝孟翰(臺灣世新大學研究生):國父進行革命時決不放棄、堅持到底的執著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和繼承。現在有些年輕人嬌生慣養,遇到失敗堅持又堅持的較少。不過,在沒有網路、手機等通信工具的年代,我很好奇革命人士是如何集結起來進行革命的。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