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辛亥百年:臺灣學者論孫中山與《孫子兵法》

2011年10月04日 1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際,記者採訪了一些臺灣兵法研究專家學者。他們認為,無論是作為孫子的後裔還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都非常崇敬古代兵家的軍事思想,將孫子尊為軍事智謀的理論源泉,多次研讀《孫子兵法》。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吸取了中國兵家文化的大智大慧。

  臺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會學會會長傅慰孤對記者説,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在革命實踐中運用了《孫子兵法》,而且在引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弘揚了《孫子兵法》。在這面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下,孫子兵學文化也獨樹一幟。在這個時期,對孫子其人其書的評價,對孫子文化現實價值的研究,高論巨著層出不窮,蔚為大觀。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孫子組召集人李啟明説,孫中山對《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傳統兵學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曾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説:“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鬥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

  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的王榮慶認為,縱觀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其乘勢“伐謀”,及夜戰“火攻”,以寡勝眾及小兵夜戰破大兵,這都能契合《孫子兵法》用戰之妙。加上革命軍上下同心,置之死地而後生,攻勢的英勇,盡合兵法之道理。辛亥革命的成功正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因時而變,才成就了一番大業,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

  孫中山的一些著作反映出,他受到了中國傳統兵家思想的影響。臺灣學者告訴記者,內戰連綿和軍事力量薄弱的歷史環境,使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強調,國家如要繼續生存,軍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番話聽上去很平常,卻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司馬法仁本篇》裏的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還有《孫子計篇》説的:“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臺灣學者還認為,孫中山十分重視民生和國防的聯繫,這源於《武經七書》和諸子百家。人民的幸福是一種力量的源泉。1932年5月南京軍用圖書社鉛印袖珍本《孫吳司馬兵法》,首頁為孫中山遺像和遺囑,其正文《孫子兵法》與《吳子》、《司馬法》合為一編,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孫中山思想與中國兵家文化的淵源。

  有臺灣學者稱,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孫子思想也存在一定相通之處。孫中山最重要的戰略論著《軍人之精神培育》,強調精神或訓導重於物質;有必要通過“三民主義”的思想教育來鼓舞士氣。這些思想源於《孫子》。孫中山還詳細闡明瞭軍人應培養的品質:智、仁、勇。對任何了解《武經七書》的人而言,這些恐怕並不陌生。精神力量的重要性,還包括用謀略和詭道制服敵人。

  臺灣中華企業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建華表示,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的今天,我們從中華文化的經典智慧中,看到孫中山以《孫子兵法》的道勝為核心,以全勝為目標,知彼知己的知勝,同心合力的合勝,掌握趨勢先立不敗的勢勝,建立共識眾心共信的意勝,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乘勢轉機,出奇制勝。(記者 韓勝寶 陳立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楊雲濤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