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北師大研究生吁將《中國釣魚島》載入教科書

2011年07月09日 13:08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釣魚島》 作者 苗再新

  在舉國上下共同迎接建黨90週年的偉大慶典之時,有關中國神聖領土釣魚島的不和諧音符卻被日本再次奏響:2011年6月29日,一艘臺灣漁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航行,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干擾;7月3日,日本沖繩縣約10艘漁船從石垣港起航,前往釣魚島附近海域進行作業。而與此同時,在釣魚島附近的中國漁政船在航行時,則遭到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警告。聯想到此前日本教科書妄稱中國釣魚島為日本領土的做法,國人敏感的神經又一次飽受刺激。

  這些事件發生後,中國官方回應:“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誠然,所有關於釣魚島的史實都在證實著中國的官方回應是有理有據的。然而,作為一名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情懷的普通知識分子和中國國民,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官方回應,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

  記的不久前在網上看到幾篇文章:《北大教授建議畫家苗再新<中國釣魚島>畫作進教科書》、《中學生期盼<中國釣魚島>畫作及文章載入教科書》,深為文中的觀點折服。北大教授楊立文先生秉著一顆知識分子的良心,懇切地提出:“如果我們要讓炎黃子孫永遠銘記釣魚島是屬於中國的熱土,是華夏兒女的心之所繫,就要以史為鑒,讓真正的歷史事實在民眾中得到普及和傳播,而優秀的文藝作品無疑可以承擔這個神聖的歷史使命。”

  而北師大二附中的四位中學生侍子卉、王筱雯、張曼、王延豐的話語同樣讓人感動:“當我們看到,在日本將混淆黑白、顛倒事實的説法載入教科書,成為日本青少年學習的所謂‘史實’之時,我們國內的青少年卻因缺少相關的專門教育而在逐步淡忘歷史的真相。對此,我們感到憂心如焚。”為此,他們強烈建議將著名畫家苗再新先生創作的《中國釣魚島》畫作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劉秉江先生所寫的《中國釣魚島,你永遠和我們在一起》載入教科書,從而達到對中國青少年的警醒和愛國主義教育作用。

  我們看到,無論是苗再新先生的《中國釣魚島》畫作的問世,還是相關評論文章的發表,在網上都引發了億萬網民的熱議。網友們一致認為:《中國釣魚島》畫作及相關文章,説出了十三億人民的心聲。正是億萬國民的共同感受,使得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中學生,對釣魚島問題都擁有這樣高瞻遠矚的觀點。然而,我們看到的另一個情形卻是,近半年多來,網上有關將釣魚島史實載入教科書的説法不絕於耳,與億萬國民的熱切呼籲相對應的,則是有關部門的未置可否。

  我想,中國有關部門對民間有識之士的聲音不予回應的做法是出於穩定大局的考慮。然而,中國近代史的屈辱一次次證明:只有在領土問題上寸土必爭,在維護主權方面義無反顧,才能真正贏得和平與發展。

  北師大二附中四名中學生的文章裏有這樣一段話足以引起我們的警覺:“當日本‘少男少女之翼訪華團’再一次光臨我校時,聊天之餘我們將有關釣魚島的真實歷史告訴了日本學生,大多日本學生聽後都感到很震驚,他們説,他們願意相信客觀的真理。但是,他們了解到的事實真相的確太少了。”

  現在,如果我們聽任日本將釣魚島是屬於日本的説法載入教科書,讓謊話重復一千遍後變成真理而中國有關部門不採取任何實際做法,那麼,顯而易見的一個結果就是:再過五十年乃至一百年,當中國的有識之士提出釣魚島是屬於中國的主權問題時,日本的所有國民都會一致認為是中國在搶奪日本的領土,從而對中國人民埋下更深的仇恨種子,無論是對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還是民間的經濟交往,都是一種更為巨大的傷害。與其等到後面讓不可收拾的局面發生,那麼,現在就要讓歷史的真相昭然若揭,讓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和日本人,都以真理作為行為的準則。

  教科書起著對青少年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導向作用。相對於日本政府和教科書編寫人員對歷史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對青少年學生的誤導,中國政府和有關教科書編寫人員就應該勇敢地承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還原歷史的真相。為了讓這種真相更加具體而直觀,畫家苗再新先生充滿愛國主義深情的畫作《中國釣魚島》和劉秉江先生既尊重歷史事實又激情澎湃的文章《中國釣魚島,你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無疑是入選教科書的最佳資料選擇。同時,《中國釣魚島》畫作可製成郵票廣泛發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載體,宣告歷史的真相。希望我們的這些強烈呼籲,能夠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如能真正這樣去做,相信屬於中國的未來,必定是光明而又燦爛的。(本文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張靜波)

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 臺灣 社會 國際 財經 科技 軍事 教育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