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赴臺十誡”存偏見 善意提醒更易被接納

2011年07月03日 08: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香港中通社6月30日刊出特稿説,就在兩岸人士紛紛聚焦大陸游客個人遊、臺灣各行各業卯足勁爭取陸客赴臺商機時。有一篇被網路廣泛轉發的網文“你可能在臺灣遇到的麻煩——臺灣個人遊旅遊十項注意”,又題“臺灣網友提醒大陸客赴臺十誡”,應該説,善意的提醒不僅是德行,也容易被廣泛接受。但如果帶著偏見,不著四六地説一通,效果卻不見得好。

  文章摘編如下:

  眾所矚目的大陸游客個人遊于6月28日正式“開閘”。從1987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開始,歷經20多年的努力,兩岸民眾的自由流動與交流終於成真。第一批正式啟動的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廈門三市,此外,兩岸並同意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個人遊。

  與以往“團進團出”只能按照預定旅遊路線走馬觀花不同,大陸游客個人遊可以與臺灣民眾“零距離”接觸,大陸民眾可深入了解臺灣、喜愛臺灣……

  兩岸媒體評論指,此舉具有里程碑意義!兩岸經貿、居民交流因開放大陸游客來臺個人遊而邁入新紀元。

  就在兩岸人士紛紛聚焦大陸游客個人遊、臺灣各行各業卯足勁爭取陸客赴臺商機時,也有一些另類聲音泛起,猶如大事件裏的小插曲亦引發關注。如有一篇被網路廣泛轉發的網文“你可能在臺灣遇到的麻煩——臺灣個人遊旅遊十項注意”,又題“臺灣網友提醒大陸客赴臺十誡”,因頗有實用指南的腔調,很吸引人們瀏覽。正如該篇文章所言“兩岸雖然只隔一條小海峽,畢竟人文和生活不同,所以有些小節不妨留意一下”。但是,看過後,不禁令人對文中的一些提醒頓生困惑。

  應該説,善意的提醒不僅是德行,也容易被廣泛接受。比如“一定不要沒有時間觀念”、“一定不要隨處扔垃圾”、“一定不要開車亂按喇叭”,這些也都是到哪都管用的誡律,是遊客綜合素質的表現。但是,另有幾項提醒,諸如:“一定不要動不動就説毛主席萬歲。”“一定不要帶著‘兒’音説話。”“一定不要上茅房不關門。”“一定不要穿的大紅大綠卻沒梳頭。”,卻是提醒得風馬牛不相及。

  試問,何以見得大陸游客動不動會説“毛主席萬歲”?大陸游客喜歡上茅房不關門?“帶著‘兒’音説話就是‘老土帽兒’?“穿的大紅大綠卻沒梳頭”——如果説這是大陸客的形象,實在太離譜。因此,知情人看來,此類的提醒很搞笑,用文章裏的話“還治其人之身”倒也恰如其分:“大家會認為您這人思想太陳舊,都二十一世紀了還提那些!是不是有點…”。

  本來,外來客到一個地方,應該適應新環境、入鄉隨俗,作些個提醒也是幫助別人儘快融入當地的好事。但如果帶著偏見,不著四六地説一通,效果卻不見得好。何況,今日來臺灣個人遊的大陸游客,大多是經歷過改革開放30年的“潮人”。臺灣人文與山水之勝,臺灣其他方面的先進之處,他們自然會有比較和鑒賞。出門在外,也會儘量尊重當地的習俗。

  正如有分析指,兩岸往來,特別是人民來往,有助於化解紛歧,相互理解更可以互利互榮。這才是兩岸開放個人遊的著力點所在。

  至於其他的細枝末節,如網文中提及的“一定不要用美音法唱歌”“一定不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帶著‘兒’音説話”,如此這般,亦可以用“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詮釋之。

  至於臺灣同胞來大陸,也會有不能融入異鄉的習慣和作派,倒也沒見大陸人給臺灣同胞弄個“幾項注意”之類。只能説,今次“臺灣個人遊旅遊十項注意”這篇網文實乃不得要領,其結果也只能是貽笑大方。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