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王毅:經貿文化論壇起到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先導作用

2011年05月08日 16:2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8日閉幕,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在閉幕式上進行論壇小結。(台灣網 田雲鵬 攝)

  台灣網5月8日成都消息  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8日閉幕,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在閉幕式上進行論壇小結時表示,本屆論壇達成19項“共同建議”,既著眼長遠,又立足現實,既突出重點,又統籌兼顧,發揮了匯集民意、凝聚民心的重要功能,起到了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先導作用。

  王毅説,本屆論壇是在兩岸關係進入承前啟後重要年頭的背景下召開的。賈慶林主席、吳伯雄榮譽主席分別在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就“深化兩岸合作、共創雙贏前景”提出了重要主張,明確了今後努力方向,引起與會代表的廣泛共鳴。400多位兩岸有關各界人士、專家學者、青年代表坦誠交流、充分研討,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歸納為19條“共同建議”。

  王毅指出,本屆論壇形成的共識和“共同建議”,匯集了與會人士的智慧,反映了兩岸同胞的願望,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特點:

  第一,是要確保兩岸關係穩定發展。與會人士認為,三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給兩岸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種局面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值得珍惜。之所以能形成這種良好局面,關鍵在於兩岸雙方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了基本互信,保持了良性互動,為兩岸交流合作、協商對話營造了必要環境。當前,大陸已開始實施“十二五”計劃,臺灣方面的“黃金十年”發展藍圖也正在形成,雙方都將促進兩岸經濟合作作為重要內容,都希望實現兩岸的共同發展與共同繁榮。而要實現這樣的前景,至關重要的是,必須鞏固兩岸雙方業已形成的共同政治基礎,必須保持兩岸各自政策的穩定,必須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

  二是要切實為兩岸同胞辦實事、謀福祉。與會人士普遍認為,2008年5月以來的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路,沿著這條路向前走,就會為兩岸同胞謀得更多福祉,帶來更多利益。針對當前兩岸同胞普遍關心的問題,“共同建議”明確提出要確保ECFA早收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要開展兩岸核電安全的交流與合作;要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增強競爭能力;要建立暢通、有序、常態的農産品購銷渠道;要切實保障臺商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要為臺資企業産品打開大陸內銷渠道;要支援臺灣民眾在大陸創業,支援兩岸青年就業與交流合作等,這些建議項項事關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件件符合兩岸民眾的實際需求,將促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兩岸各界尤其是基層民眾。

  三是要重視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本屆論壇首次將兩岸青年交流作為研討議題,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在兩岸各界大交流的進程中,兩岸青年本來就是最富有朝氣的生力軍,理應成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先鋒隊;論壇提出了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的思路,豐富了兩岸大交流的內涵,必將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産生積極影響。在兩岸經濟合作已取得長足進展情況下,我們應當比以往更有力地推進兩岸的文教交流合作,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增強共有的中華民族認同,切實深化兩岸人民的心靈溝通與感情交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思想基礎、提供精神動力。

  四是要探索落實論壇共同建議的機制。從2006年4月舉辦第一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以來,每屆論壇都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共同建議”。本屆論壇回顧了歷屆論壇“共同建議”的落實情況。我們從中不僅體會到這些“共同建議”的前瞻性和先導性,也感受到與會代表為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付出的巨大努力。迄今累計超過100余項的“共同建議”,多數已化為現實,成為政策,或正待落實。為了不辜負與會代表付出的努力和寄予的期待,本屆論壇首次提出要積極推動與落實論壇的“共同建議”。我們希望國共兩黨和兩岸有關部門能根據大家的意見認真加以落實,爭取逐步形成與論壇作用相適應的有效機制,從而更加發揮好論壇的重要作用。

  王毅表示,本屆論壇既著眼長遠,探討了大陸“十二五”規劃與臺灣“黃金十年”的有機連接,又立足現實,聚焦兩岸同胞當前關心的各種現實問題。既突出重點,強調要不失時機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又統籌兼顧,提出了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的具體建議。可以説,本屆論壇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一次發揮了匯集民意、凝聚民心的重要功能,再一次起到了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先導作用。(記者 李徽)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佳慧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