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爸爸”劉竹承:慈善路上奔向又一個十年

2011年05月03日 14:0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劉竹承向記者介紹他的孩子們(台灣網 芮益芳攝)

 

  台灣網5月3日濰坊消息 在國臺辦主任王毅致信《兩岸關係》雜誌點名推薦以前,劉竹承只是耕耘大陸百萬台商中默默無聞的一名。2011年1月的“兩封信”,將他十年如一日資助貧困生的事跡公諸於世,也將這位行事頗為低調的臺商推上了輿論的浪尖。

  
  劉竹承是誰?11年捐助是真是假?做慈善有何目的?面對“橫空出世”的慈善典範,從公眾到媒體的猜測、關注、議論不絕於耳。

  
  劉竹承對外界的讚頌或是猜測顯得並不在意,用他的話講:我不是個富人,也不需沽名釣譽。“我想做的,只是讓更多有學習願望和能力的孩子,不要因為貧困而失去機會。”

  
  11年捐助路 臺灣親友不知其善舉

  年近70歲的劉竹承不會使用電腦,最初知道國臺辦主任親筆撰文推薦自己的事跡是通過臺灣朋友的電話。因為一向低調行善,甚至連他的女婿也不知道老丈人在大陸默默做的事情。某一天,劉竹承接了臺灣親友的電話向他求證,他自己也是將信將疑,人家把報紙網路上的報道念給他聽,他才相信。隨著登門造訪的媒體越來越多,他也知道網路上有越來越多關於自己的報道,卻從沒去看過。但劉竹承也在乎大家對自己的認可,他隨身的公文包裏一直裝著濰坊當地報紙對自己整版的報道,已經折得有些皺巴,上面有他和受捐孩子們相擁的照片。

  劉竹承出生在臺灣新竹農村,自幼“父親過世,母親改嫁”,寄養于親戚家,依靠親友接濟才完成學業,被選派至英國留學後,返回臺灣任職公務員直到退休。特殊的童年經歷,讓劉竹承很早就體會到了苦難與幫扶的內涵,這也讓他對社會低層民眾始終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1997年,劉竹承來到山東投資經商,從事飼料生産、雞鴨養殖、食品加工、羽絨加工等相關産業,行銷大陸,回報不俗。在深耕經營之餘,他更努力發揮企業社會公民的責任,將目光投向山東的貧困學子。從捐助第一個孩子開始,這條路,一走就是11年。

  劉竹承起初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資助100位學生,把資助對象鎖定為考上了大學卻交不起學費的學生。隨著慈善之路的越走越遠,受助學生的數額也早已超過預期達到了135名,並仍在持續增多,受助對象的範圍也擴大到小學生,希望讓孩子不要在起步階段就失去機會。現在,只要一有貧困學生的線索,就會有人聯繫劉竹承。他會親自或委託秘書到學生家中核查具體情況,只要情況符合要求,他都會給予捐助。這幾年捐助規模不斷擴大,早就突破了當初給自己限定的“100人”目標。仿佛是冥冥中的力量,劉竹承這幾年的生意越做越順,企業利潤每年都在攀升,這也讓他有能力去擔負每年一百多萬的捐款數目。

  自善舉曝光之後,媒體蜂擁而至爭相報道,有些媒體認為劉竹承是想借機宣傳自己和企業,便開門見山地提出協商“版面費”, 對此,劉竹承表示,一律“概不奉陪” 。“拿10萬塊登廣告還不如直接去資助學生或者支付孤寡老人的生活費,宣傳于我沒有意義,我不需要宣傳。”

  也有臺灣媒體議論:有那個資金,為什麼不到臺灣來做慈善。劉竹承對此毫不遮掩:我在山東投資建廠,在大陸市場賺錢,理所應當回饋和報答當地社會。 “我只關心他們需不需要幫助,需要我就幫,不考慮其他,就這麼簡單”。

  善心不求回報 大愛薪火相傳


  致信王毅的趙香玉,是劉竹承早期捐助的一位貧困生,現在已經是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的教師。2006年的那個冬天,趙家三姐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親人——父親,在三個孤女一籌莫展之際,是劉竹承突然出現在她們貧寒的住所門口,承諾負擔她們讀書生活的全部費用,並且願意供正在讀書的兩姐妹讀完大學、研究生甚至博士。

  對於趙香玉,從天而降的劉竹承就是上天送給她的又一個“爸爸”。而對於其他134位貧困生,不管是否父母健在,都把劉竹承當作“爸爸”一樣看待。

  每年兩次的“家庭聚會”上,劉竹承會像爸爸一樣給孩子們派學費生活費,還會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思想變化。對於受捐助的學生,劉竹承沒有過多要求,甚至對成績也沒有硬性要求,只要他們在外保重身體,用功讀書就可以。劉竹承一直對孩子們強調:不需要回報我,將來回報社會就可以,等到自己有能力了,哪怕捐100塊做善事也是好的。

  讓劉竹承欣慰的是,這些孩子們都非常上進,不僅學業有成,為人處世也善良懂事,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受其資助的趙香玉大學畢業後面臨就業,劉竹承找到相關部門,希望領導能給出身貧困但是自立自強的青年人多一些關照,讓他們有機會回報社會。從幾經輟學到現在為人師表,趙香玉不僅獲得劉竹承物質上的幫助,也在精神上受其“哺育”。現在,身為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的教師,她在課餘還會幫助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補習英文,不取分文。而壽光市田柳鎮王高五村的王志偉,在父親身體好轉後,馬上向“劉爸爸”要求停止接受捐助,讓“劉爸爸”把錢給那些更需要的人。劉竹承説起孩子們的事情,如數家珍,他一個勁兒地對記者説:這麼好的孩子,真是了不起。你們不應該報道我,應該去報道他們。

  劉竹承的手機裏,留著很多孩子們的短信,逢年過節,季節交替,孩子們都會送上問候的短信,在劉竹承看來,這份感情,比什麼都可貴。

  而劉竹承自己的兩位女兒,其中一位在2006年來到山東協助父親發展事業,為他管理工廠。這位曾在南洋理工學院讀研的女兒,也秉承了父親的善心,不僅對父親的慈善事業十分支援,自己也加入到其中。在玉樹地震發生後,她發動學校的同學捐助了4萬多元的物資給災區。劉竹承誇女兒十分低調,不願向外界宣揚自己。

  慈善路上 奔向下一個十年

  如今,“新聞人物”劉竹承想低調也難。越來越多的地方官員和新聞媒體在了解了他的事跡之後,都向他介紹一些貧困學子和其他需要救助的對象。面對記者恐其不勝負荷的擔憂,劉竹承顯得處之泰然:“我有多少力量我就幫多少,我不幫助他們怎麼辦?我現在的事業發展比較順,越做越好,我多拿一點出來也是應該的。”

  除了捐助貧困生,劉竹承還通過北京的中華慈善總會捐助了50多名來自新疆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目前已經分批完成了手術治療。

  劉竹承不久前走訪了濰坊當地的福利院,看到那些剛畢業的年輕護工,他很是感慨:“那些年輕的女護工每天要照料一群生活不能自理的殘障兒童,每月僅700元的工資”。那次走訪之後劉竹承就一直記挂在心,“如果有一天她們嫌工資低又吃苦不做了,那誰來照顧那些孩子?”於是他向民政局領導建議給護工加薪,建議得到響應,工資提高了200元。劉竹承還是擔心,開始構想自己掏錢再給護工加薪。“那些孩子離開了護理人員的照料,還怎麼生活呢?”

  昌邑是劉竹承來大陸從商起家的地方,就在那裏,他新置了一塊80畝的土地。他的目標是建一座養老院,養100位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除去醫藥費和喪葬費由政府承擔,其餘全部由劉竹承自掏。他希望建成的養老院能有公園式的良好環境,保證老人的生活品質。一間房最多住兩位老人,洗護也專門雇人打理,“閒暇時下下棋,打打小麻將,希望他們可以安度晚年。”劉竹承説。

  由於年事已高,雖然劉竹承平素作息規律,但身體仍有舊疾,他的腿部浮腫一度嚴重到用手指按下去就是一個坑。劉竹承原來的舊車用了7年,跑了40多萬公里,想換一部寬敞的新車已經打算了很久,但每每要提車時,都趕上孩子們要交各種費用,事情也就擱置了下來,一擱就是三年。

  去年11月份,劉竹承終於提上了新車,繼續著事業的奔波。

  而在慈善的道路上,他也將以老驥伏櫪的態度,繼續奔向又一個10年。(記者 李徽 芮益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徽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