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多角度解讀中華傳統文化引關注

2011年04月03日 10:2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2日下午在山西介休閉幕。程濤 攝

   以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為主題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2日下午在山西介休閉幕。此次研討會,來自兩岸四地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有18位嘉賓代表作了主題演講,從不同視角分別闡述對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理解和思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嚴雋琪等出席了當日的研討會閉幕式。在聽完多位專家學者精彩的演講後,嚴雋琪表示,儘管他們的切入點不同,舉的案例也不同,甚至他們描述的地域、民俗也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和他們深刻的思考,非常精彩。她強調,借這個論壇呼籲以傳統節慶為紐帶,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我們攜起手來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在此次研討會上,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和文藝評論家王石就節日文化提出了“節外三想”。認為應該從正面和和諧的意義上看到國際文化,而不是在負面和衝突的意義上去排斥。中國傳統節日有文化內涵,而國外的節日也同樣有文化內涵,同樣給人帶來快樂和祝福,中國節走出去是友好,外國節走進來也是友好,不能動不動就説“文化入侵”。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許端容在研討會上發表題為“結構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文化意義”演講。從臺灣學人的眼光,認為文化是流動和變異的,她從這個角度上談了自己對中華節日的傳統理解。

  對傳統節日在內的民族文化遺産保護方面,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用文化如水,強調對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的尊重,認為民族文化現象中蘊含的理念是永恒的,是軟實力。

  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在研討會上認為,國家的文化自覺必須轉化為全民的文化自覺,社會文明才能進步,但目前很多文化遺産包括節日文化,還停留在政府和專家層面,沒有真正進入老百姓生活,這是他很憂慮的。

  香港城市大學副院長劉煥儀以《寒食清明習俗現代化進程回顧與反思》為題作演講,認為清明節的意義除了上墳祭祀之外,有慎終追遠的意義,但比較煩瑣的祭祀儀式和掃墓習俗可以減少,也可現代化,加進寒食概念,這樣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山火機會,和紙張物資浪費,同時飲食力求從簡,腸胃可略微休息,為下一代積福。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術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比較了開封清明文化與介休清明文化,表示只要充分尊重歷史文化的區域性差別,尊重假日經濟開發的客觀規律,就能大力促進各地清明假日經濟健康發展。認為自從將清明、端午、中秋列為法定節假日以來,以傳統文化作為依託的假日經濟成為區域性文化産業發展的熱點,新的亮點。

  來自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高莉芬女士以《寒食節傳説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記憶》為題,從四個部分講述寒食節傳説的歷史淵源,認為焚死哀和樂的雙重論調,無論是祖先英雄之死還是火之死,都不開火要斷火。寒食節的斷火和哀悼性,一方面保持了寒食節食寒(食用寒食)又保持了清明的掃墓這是非常特別的。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語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邢莉女士認為,民族民間節日具有它自身的文化特質,第一是時間性,第二是神秘性,第三是神聖性。清明節有兩個文化特質,一個是不舉火,一個是祭祀,節日還有其他的特質,比如群體性等等。關於如何保護節日,她認為,一個就是要保護節日的核心價值。第二就是讓民眾有一種保護觀念。民間節日是文化精神的體現,是群體的記憶,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風格的體現,保護節日是急不可待的神聖責任

  臺東大學教授吳騰達以臺灣部分地區的祭祀風俗,來闡述自己對清明節的看法。他表示,清明節為了超度祖先和拜孤魂野鬼。現代化以後,每個家庭的祭祖的習俗可能會慢慢改變。把寺廟或公廟改建為靈骨塔一個相當好的方式,又環保又省時。大家集體祭祀,會有機體的聯誼,不會有陰森森的祭拜的感覺,以後慢慢可能往這方面發展。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徐振國的主題演講的題目是《文化創意産業的理論轉向和在地文化産業的重現》。他首先從文化創意産業談起,談到大眾消費時代的到來,同時,他也憂慮經濟發展可能並不像我們想像那樣會永遠樂觀,會有一些未來的憂慮。與此同時,我們在文化創業産業的“文化”二字上,還應在社會層面給予更多的關懷。

  中國民協節慶研究會主任李漢秋以其獨特的視角發表了“清明三重奏”為題的主題演講。他認為,清明節由三個節日融匯起來的,正好形成“三重奏”。第一重是生命清明,第二重是政治清明,第三重為生態清明。

  中國民協副主席,吉林省文聯副主席曹保明以講故事的方式,闡述自己對清明節信仰價值的生動轉換。他認為,我們很多的清明做法已經開始逐漸遠離了文化傳承的本意。回歸就是把我們節日歸給百姓、人民、讓百姓自己過。這種轉換和回歸要回歸到真正的清明上去。我們應該站在文化的前沿,肩負著我們的責任去做這項工作。

  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政府主辦的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研討部分的安排至此圓滿落下帷幕。(程濤)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