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聲音:ECFA“十二五”助推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新天地

2011年03月14日 08:2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1年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實現的第一個年頭,大陸方面在制定五年規劃時也首次把兩岸關係列為專章加以闡述。這一歷史進程將給兩岸合作帶來哪些影響,兩岸同胞該如何善用ECFA加“十二五”的雙引擎效應?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新華社記者就4個不同的話題,分別採訪了兩會代表、委員,和臺灣的財經、産業界人士,傾聽來自海峽兩岸的聲音。

  問題一:“十二五”開局之年,臺資企業如何隨大陸經濟轉型實現自身的轉型與發展?

  來自兩會的聲音:兩岸很多傳統産業在技術交流、産品開發設計等已開展了較密切的合作,現在最重要的是運用新興技術加以改造提升,注入活力。我們完全可以研究推動現有産業技術升級的合作模式,實現互利雙向發展。臺資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如果能和大陸合作共創共同標準,走一條合作共創中華品牌的道路,將在世界經濟中更好地佔有一席之地。(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鄧本元)

  來自臺灣的聲音:臺企應跟上大陸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伐。大陸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重視品質的階段,為了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已成為過去。臺商也應該重視節能減排。我長期從事農業,在大陸的投資也非常注意植樹造林。臺灣的農業技術發達,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種,比如説縮短了生長週期的白楊樹,為配合紙漿生産大量種植速生的專用樹種,這些都可以移植到大陸,加速綠化進程。(閩臺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委員、嘉義農業發展基金會總裁蔡武璋)

  大陸從過去以外銷外貿為主轉而鼓勵內需,同時“十二五”期間大陸工資水準上調,內部消費趨於旺盛,這就需要臺企轉換視角,不再把大陸視為製造車間,而是主要的消費市場。未來服務業佔大陸GDP的比重還會上升,臺灣企業應把握這一機會。目前已有不少企業轉向內陸投資,但一味追逐低成本優勢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逐步發展高端技術産業和服務業,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抓住開拓服務業的機會。(臺灣金鼎證券協理鄧學人)

  問題二:現在大陸的上海、四川、重慶、福建等很多地方都提出“兩岸概念”,兩岸如何合作才能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機,實現有效分工?

  來自兩會的聲音:目前兩岸之間交流交往的先行先試區域均在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為什麼不在大陸的中西部地區打造兩岸人民的交流交往基地呢?這次臺盟中央的黨派提案提出,結合新十年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和臺資轉移的特點,在大陸中西部重點地區和城市佈局一批産業平臺,優先引導臺資向重點園區聚集。我認為,重慶是大陸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支援重慶作為兩岸交流交往的先行先試城市,對縮短地區發展差距會有極大幫助。(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重慶市委主委李鉞鋒)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